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孩子的良好習慣,至關重要,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的習慣一旦培養成,不用借著記憶很容易發揮作用,使寶寶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今天我就來談談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一、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內容:
良好幼兒的生活習慣是指幼兒在科學引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所形成的、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的良好的生活常規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睡眠起居習慣、與個人生活有關的行為習慣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從小處開始,從細節入手。
飲食習慣包括:

1、正確地使用餐具,獨立進餐。
2、進餐時不大聲講話,不東張西望,專心進餐。
3、養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飯的好習慣。
4、按要求定時按量喝水,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渴隨喝。
睡眠習慣包括:
1、睡前大小便,獨立安靜地入睡。
2、掌握正確的睡眠姿勢。(右側臥睡或仰睡)
3、養成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
自理能力包括:

1、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
2、玩具、圖書不亂扔亂放,會自己整理玩具。
3、學會有序地穿脫衣服;不穿反鞋,會系鞋帶。
4、喜歡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從一點一滴做起,給幼兒做榜樣,教育幼兒做到的家長一定要做到,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幼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重在堅持,在各方面不斷重復和練習。在上個學期,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現象:積木玩過就隨地仍,進餐后滿地是飯菜,這都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而我們中國也有句”三歲定八十”的老話,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的的確確,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在這方面,許多家長與我們老師的意見是一致的,但談到具體的方法,卻是眾說紛紜。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抓好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那么如何才能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呢?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再者,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鞏固良好行為習慣。
2、科學引導。
我們都知道,孩子經常是用他稚嫩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一切,孩子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和家庭成員的頻繁接觸,由于幼兒的可塑性、模仿性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幼兒全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此,家長要充分重視耳濡目染的作用。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可供他們更多地觀察、模仿、活動的生活環境,采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忌一味地批評,指責。在對幼兒提出要求時,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強制。如孩子學洗手弄濕了衣袖,孩子學拿筷子吃飯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時,家長不能因噎廢食而去中止他們的行動。而要放手讓他們去干,用贊賞的目光去肯定他們活動中的積極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對他們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如吃飯不要把飯粒撒一地等。良好的習慣并非一日養成,對孩子要有耐心。如說些:“如果吃飯不講話,我會更喜歡你。”“你真能干。”等來激勵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的教育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家長很想教育好孩子,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往往事與愿違,這與教育方法不當有關。例如,有的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愛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錢任孩子花,結果導致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壞習慣,對老人卻不夠孝敬。因此,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對于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可以拿”孔融讓梨”的故事來引導他等等。
3、因勢利導。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于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需要家長正確地指導,慢慢地引導。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責怪,只會造成幼兒的逆反心理。如小朋友在游戲過程中將玩具弄得滿地都是,家長如果責怪說:”你不可以這樣做!””你下次再這樣就不給你玩了。”等,他們可能會負氣地把玩具摔個稀爛,起不到教育引導的作用。但如果換個方式,說你這樣到處丟玩具,玩具很容易就壞了,那么下次你就都沒得玩了;或者以另一種的方式說:讓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把玩具保護得好。那么小朋友們就很容易接受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