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是看不慣自己的孩子(看不慣小孩)
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有段名言: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
任何在我15到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這段充滿諷刺意味的話,本來是用來描述不同年齡的人,對科技進步的態度變化,其實用在教育孩子上也恰如其分。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當我們年幼時,我們對所有的新知識都很好奇,我們愿意不斷嘗試,用足夠開放的態度,包容所有的新想法,在觀察、假設和實驗的過程中,形成對世界的認知,這就注定了兒童的特點,是善于學習和變化,卻不善于計劃和行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行為往往顯得沒有條理,亂七八糟卻又充滿想象力,然而恰恰正是這種亂七八糟的嘗試,構成了童年探索的全部意義。
當我們步入成年,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逐漸喜歡上一成不變的歲月靜好,當孩子的探索打亂了我們的節奏,孩子與時俱進的想法超出了我們的認知,我們就變成傳統觀念的衛道士,試圖用權威令孩子屈從于自己的標準,卻不愿意承認事實是自己的學習和適應能力不斷下降,對新觀念的接納程度越來越窄。
當我們步入老年,如果不保持少年般的心性,以寬容之心來面對新觀念的入侵和沖擊,而是把舊有秩序和規律當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死物,我們就會開始詛咒和拒絕改變,對孩子各種道德綁架,成為年輕人口中固執死板的老年人,卻忘記了自己也曾年幼,也曾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寬容。于是我們在詛咒和拒絕中固步自封,給自己和孩子造成更多痛苦。
不斷學習和接納,顛覆和更新自己的固有認知,是這個知識爆炸年代中父母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核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