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這樣扔東西不對啊!”
“哎,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都說了積木不要扔!”
在小區會所的游樂場里聽到一位寶媽有點著急地沖著兩歲左右的女兒說。
只聽“哇”的一聲,孩子坐在地上大哭起來,寶媽站在一旁,手里拿著孩子剛才要扔的積木。眼看周圍指指點點的人越來越多,寶媽耐著性子抱起來孩子來哄。
“人們都說孩子有可怕的兩歲,我算是見識到了。”寶媽一邊哄一邊抱怨,“感覺這娃現在一點規矩都沒有,特別喜歡扔東西,我都還沒怎么教育她,就先開始嚎啕大哭了。”

當寶寶進入兩歲左右,行為上會出現不少我們認為“沒規矩”的表現。寶媽們可能會覺得:孩子越大,不是應該越懂事嗎?怎么反而在“退化”呢?其實孩子的“沒規矩”恰恰是成長的表現之一,此時一味地吼叫打罵或者講大道理都無濟于事,不如試試通過“經典條件發射”理論,幫助孩子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
01、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動物實驗中首次發現經典條件反射,并逐漸被認為是一種習得性反應。
經典條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本是中性無關刺激的環境因素在與原始的無條件反應結合之后,中性刺激就具有了原來無條件刺激的意義,而此時出現的條件反射就具備了習得的性質。

也就是說,假如每次寶寶吃奶的時候,媽媽都會放一些輕柔的音樂。這里的音樂是中性無關刺激,而寶寶吃奶這個行為是原始的無條件反應,幾次之后,只要熟悉的音樂聲響起,寶寶就會出現吃奶吮吸的動作。
也就是兩種刺激結合,中性刺激(音樂)就具備了一定的意義。
條件反射是嬰幼兒時期孩子最普遍的學習方式,無論是寶寶自身遇到的刺激之間的聯系,或是家人有意無意建立的聯系,都會成為孩子習得的行為方式。
02、建立這三種條件反射,有助于行為養成
通過條件反射建立起來的行為習慣,會比較堅實,不會輕易被打破。若家長能在孩子學習的初期,意識到外界刺激對孩子習得行為的刺激導向作用,或可在嬰幼兒時期就會讓寶寶建立行為舉止、是非觀的標準。
通過建立以下三種條件反射,有助于孩子的行為養成。
1、陽性條件反射
以正面刺激為主建立的條件反射,可稱之為陽性條件反射。比如,給孩子獎勵的小貼紙,零食、擁抱等,可用來鼓勵寶寶進行某項活動,建立嬰幼兒的良好習慣。而當寶寶出現良好的行為后,陽性條件反射又可以進行鞏固。

2、防御性條件反射
當某些外界刺激是嬰幼兒產生恐懼或厭煩的情緒時,這種非條件性刺激就會成為孩子的防御性條件反射。
比如醫院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孩子一看到這種著裝的人,就會聯想到打針痛苦的時刻,他們自然就會對“白大褂”出現躲避行為,這就屬于防御性條件反射。
家長總是擔心孩子被柜門夾住手,孩子卻不以為然。吼叫打罵不如讓他親自感受一下被夾的痛感,痛過就會產生防御性條件反射,有了經驗,寶寶自會主動遠離危險,保護自己。

3、反條件反射
一個害怕貓的人,即使你再怎么描述貓咪的可愛,她也很難接近,內心的恐懼無法用言語來描述。而反條件反射可以用來消除一些不良反應,比如孩子去理發店理發時,害怕躺著洗頭。為了消除這種恐懼,我們可以在他躺下來時,給他看喜歡的動畫片或者準備好吃的零食。
動畫片和零食可以引起孩子的愉快情緒,消除躺著洗頭的不安感。之后寶寶就會把洗頭和愉快聯系在一起,而不是產生恐懼情緒。
這三種條件反射涵蓋了正面激勵行為,到利用防御機制保護,再到消除恐懼心理,這些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三大方面,也能通過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孩子強大心理建設。
03、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從15個月左右出現自我意識萌芽,就開始了自己的行為習慣養成之旅。若寶爸寶媽能通過有效地引導和規范,就能幫孩子從小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后,養成的語言、思維和行為等生活方式。通過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復強化的結果后,在大腦中得以建立穩固的神經聯系。從心理機制上看,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需要,一旦被破壞或者打亂節奏,人就會感到別扭。

人的行為可以分為四個層次,被動性行為、自發性行為、自覺性行為和自動性行為。我們養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理想的結果就是達到第四種自動性行為。
一個能從閱讀中獲得快樂的孩子,書籍對他的吸引力勝過家長老師的一切催促;一個能規劃好自己時間,知道輕重緩急的孩子,放學后自然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急不躁地完成課業。

孩子走向社會之后,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也會成為孩子們之間無形的分水嶺。一個人最大的優秀莫過于自律,而好的習慣還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形成,關乎到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的安定。
結語:
在孩子行為習慣養成期,通過建立陽性、防御性和反條件三種反射來幫助孩子成長,也許在初期的時候需要父母費一番心思和功夫,但孩子一旦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有積極意義,你說是不是?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