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很多孩子沒有了補習班的約束,開啟了“放羊”模式。然而這幾天,一位沈陽二年級學生的媽媽在朋友圈曬出的孩子假期“自律打卡”成績單,卻引來不少家長熱議。

資料圖片
每天打卡18項 學習項目占一大半
王女士和丈夫平時工作都很忙,假期妞妞和妹妹全天由姥姥照顧,打卡全靠自覺。對于媽媽的安排,妞妞表示“已經習慣了”。記者在打卡表格上看到,從假期開始至今,每天的每項學習任務都打了對號,只有“主動做家務”等生活類項目有時完不成。
為了提高孩子的自律積極性,王女士在制訂計劃時還跟妞妞約定了獎勵機制:合格完成每項任務累計10分,完不成不得分,每1000積分可兌換一個愿望,包括旅行、禮物、去游樂場等。“前兩天,妞妞要送同學生日禮物,但因為積分沒攢夠號啕大哭了一場,后來我同意她預支了一部分積分,這才不哭了。”王女士說,自己把這件事當趣事發到朋友圈,沒想到引來了一些家長的爭議。

妞妞(化名)就讀于和平區一所小學,開學即將升入二年級。“我家孩子從小就很聽話,上了小學后,成績一直很好,不用我操心。”妞妞的母親王女士告訴記者,從小學的第一個寒假開始,為了幫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她試著給孩子制定假期計劃,并做成表格,讓孩子每天打卡。“那時正趕上沈陽的一輪疫情,孩子每天只能在家,打卡完成得很好。”
今年暑假,王女士給女兒的假期計劃又安排上了。記者看到,這份計劃表將暑假以每星期為單元分為了8個部分,每天都有大約18個打卡項目,完成的項目都被妞妞打上了對號。
- “鋼琴練習40分鐘”
- “英文繪本閱讀(每日兩本,大聲朗讀5遍,標注生詞)”
- “語文生字拼田每字6遍”
- “53天天練(數學)”
- “每日口算”“課外閱讀1小時”
表格中每天的學習項目占了13項,包括英語、語文、數學和鋼琴,其中語文科目每天學習哪篇課文、數學預習哪個單元都分別進行了細化。
除此之外,計劃表中還有“按時起床睡覺”“三餐不剩飯”“幫助姥姥照顧妹妹”“主動做家務”以及“其他加分表現”等生活類項目。

完成打卡能換愿望 孩子表示“習慣了”
王女士坦言,雖然妞妞學習效率比較高,但這些學習項目每天也占去了孩子大部分時間,有時候晚上還會上一些網課,因此孩子自由玩耍的時間很少。“但也并不是要求孩子每天都在學習,本來我還在計劃中安排了幾次旅游,包括長白山、北京、濟南甚至南京,沒想到因為疫情,只去成了長白山。”她指著計劃表中的大塊留白說。
教育專家
假期不應成為孩子的“第三學期”
記者了解到,王女士在周圍家長眼中是對孩子相當負責任的媽媽,妞妞從小也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班主任老師對妞妞的評價也很高。
“看來別人家孩子優秀都是有道理的,自律就要從小養成。”“一對比,我家孩子的假期好像都虛度了。”看到王女士給孩子的假期計劃,不少家長一邊感慨,一邊自愧不如,但也有不少家長表達了不同觀點:“孩子還沒上二年級,有必要整這么緊張嗎?”“這假期看著比上學作業還多,孩子不累嗎?”“一年級的孩子每天學這么多,真的不想盡情玩耍嗎?”

小學生的假期,到底應該怎樣過,才是最有益于孩子成長的?對此,記者采訪了教育專家、中國老教授協會基礎教育分會常務副秘書長于永昌。
對于孩子而言,假期本身應該是用來放松的,身心放松才能積攢能量迎接新學期的學習生活,所以假期一切事情應該圍繞孩子開心、健康和興趣來做,而不應該成為‘第三學期’。
于永昌開門見山地表示,對于妞妞母親的做法,他認為“家長的態度和能力值得贊賞,但計劃的內容只有三分可取”。
他表示,讓孩子養成自律習慣本來是好事,但孩子假期計劃不應面面俱到,比重應該是“自由支配的時間大于規定內容的時間”,如果條件允許,應該給孩子更多放松空間,更大的成長范圍,讓孩子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孩子自己選擇的才是快樂的。
“現在很多孩子是在被控制的條件下學習,但是,凡是被控制的成長都不是自然成長。”于永昌表示,自然成長恰恰是一個人的創新思維形成的必要條件,而創新型人才正是當今社會最缺少的人才。“如果孩子任何事情都在條條框框中完成,是很難形成創新思維的。”于永昌同時也表示,“但放松不代表縱容,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學習通常水到渠成。”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吳佳
編輯 王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