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家里面一般對孩子都有規定,直到媳婦兒學習了愛中管教過后哈,有事就都跟孩子商量好了,孩子也同意脫下的襪子一些小事情他自己洗啊,有時候孩子在家里面都放了很多了,放了4、5雙,五、六雙了,他都不洗,這時我有點焦慮,就是會提醒孩子,跟孩子說不是能堆了這么多,孩子也答應可就是不動,但是我老婆呀,她是學習過后,她不管她,但是孩子也不說不洗,她是堆積多了的時候,孩子也會洗。那時候我都很焦慮,有時候跟孩子說,跟孩子講有點像那種感覺的,像我們以前父母親對我們那種,但是我們以前小時候父母親跟我們是跟你說了,那事情不做的,可能就是采取暴力行動。現在我們肯定不會采取那種暴力行動,但是還是很焦慮,就是說為什么他不能聽呢?還是跟他說說一下,我感覺孩子是沒聽進去這個問題,沒把那個當回事。
一般我們的情況,那種自己的習慣了哈,就是襪子什么事情了哈,自己當天就做了。所以說小孩那種習慣,他那種習慣要放著不洗的,感覺看到不舒服就想管他,自己說她和她講講道理,以前還是我感覺的話,還是我們有點像父母親,給我們那種那種老式的那種教育方式,還有一個就是可能還是以前的從小就會培養的那種的習慣,不會培養的哈。但是還是現在我們小孩是比以前好多了,比如作業以前的他是不做,然后拖拖拖到最后,她也不做。現在孩子是要拖,回來耍一下,耍一陣啊,玩一會啊,到時候最后在晚上,那會很晚,孩子就是要做完老師的作業。
苑九芬老師答疑批語:
媽媽學習了家庭教育,看到孩子的生活習慣,比如不及時洗自己的襪子等,媽媽不急不躁,允許孩子做自己。而爸爸沒有學習,爸爸的生活習慣是衣服襪子及時清洗干凈,而孩子呢,是襪子堆了幾雙才會去洗的。顯然,孩子的生活習慣和爸爸的生活習慣不一致,這時爸爸就覺得孩子不好,想改造孩子和自己的習慣一樣。試想,孩子發現爸爸的生活習慣和自己不一樣,孩子會去改造爸爸嗎?孩子不會的。從這一點來說,孩子是比父母做的好。《改變》書中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孩子是人類的父親。感覺真的很有道理。
爸爸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延續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那時的爸爸要求自己按著爸爸的模式做事,如果不去做,就會以暴力強迫,無奈孩子忍著內心的不快去做與自己內心不一致的事情,想想一個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這種感覺因為壓抑埋藏在潛意識深處了,之后作用在自己的教子經歷中,自己又按著父輩的教子模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進步的一點是不再使用暴力了,可是當孩子不按著自己的想法做時,自己是不舒服的,覺得孩子不聽話,覺得孩子做得不好。
心里學上有個很著名 “情緒ABC法則”,很好的解釋了個人情緒的產生。A:事件發生;B:你對事件的看法;C:你的壓力狀況。大部分人覺得,事件A的發生,直接導致了結果C。卻忽視了A和C之間,還有一個橋梁B,即你對事件的看法。其實B才是導致結果C發生的真正原因。改變自己的情緒和壓力,通過改變B,對事情的看法。同樣,覺得孩子做得不好讓自己難受,讓自己不舒服。可是孩子真做得不好嗎?孩子只是按著自己的內在節奏做事,如果我們改變一下對孩子的看法,不是就舒服一些了嗎?
打破家族中的劣根性,需要學習習得力量才能打破,重新建立一個良性循環。隨著爸爸媽媽的學習,孩子已經有了可觀的進步,比如之前不寫作業到如今雖然很晚了也能完成作業,為寶貝點點滴滴的進步點贊,為爸爸媽媽的覺醒和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學習精神點贊,加油!優秀的爸爸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