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私,可能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倘若媽媽、爸爸不注意自己的日常言行,還真的可能造就錯誤的觀念。
所以說:孩子的自私多數是因為你一手“慣”出來的。
什么樣的父母,容易造成孩子自私?
各位爸爸媽媽可以自查一下,是否與自己有一些相似:
- 不忍心讓孩子受苦,凡事都想自己替孩子著想。
俗話說,你做得越多,孩子懂得越少。當你苦口婆心累死累活忙完所有事情之后,會發現孩子并不能感受到你的付出,那你會是一種什么體驗?
尤其是在男女情感上,當一方一味地付出時,那么愛情的天平就會失衡。
同理,如果作為父母,你總是不求索取幫助孩子做好所有事情,你會很累,他們會變得沒有節制,慢慢地認為你的所作所為是理所應當,倘若某一次早晨沒有煮雞蛋、做早飯,他們就可能大發雷霆,認為你不愛他們了。
原因就是,你某一次地“拖沓”,傷害到了他們所認為的利益,造成了不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干嘛要幫助他們做完所有事情?
你是孩子的父母,不是他們的保姆,你要明確自己的定位。
- 沒有原則的父母,不懂得拒絕別人的父母。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
從小到大,都不會真正拒絕別人,上高中時,閨蜜向你借錢,你慷慨解囊,還錢時不敢主動提出?工作時,原本不屬于自己的事情,同事開口你也會默默完成?
你所認為的舉手之勞,可能在別人眼里,也許是你的懦弱、不敢言語。
因為他們看清楚了你的為人,你引以為傲的善良,變成了他們手中使喚你的籌碼。
孩子何嘗不是如此?
- 6歲的寶寶想要變形金剛,你哪怕剛還完房貸,也要湊錢給孩子買上千元的玩具;
- 12歲的男孩剛買完電腦,就給你提出買手機的過分要求,你為了討他歡心,也爽快答應。
原本你覺得他們能感受到你給予的愛,誰知道他們轉頭拿了玩具、手機,就再也不理你了。當你在他們開心的時間里面“發聲”時,他們就立馬擺出厭煩的表情,雙目怒視、惡語相向。
- 不愿意吃虧的人,當別人侵犯了我們的權益,就要敢于回應。
當下是一個法治社會,有健全的法律體制來約束我們,不管是做壞事還是權益被侵犯,都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所以,當下的父母總會教育孩子:如果你受到欺負時,一定不要忍氣吞聲,有媽媽和法律保護我們。
這個說法不是錯誤,但是過多地強調保護自己,那么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不愿吃虧,任何權益不容侵犯的錯誤觀念。那么太過于以自己為中心,不就慢慢養成了自私的性格了嗎?
自私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什么樣的?
- 從來不會承認自己做事情有一丁點的錯誤,哪怕和別人吵架,也覺得自己有理有據,更不會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哪些不妥之處。
- 情緒多變,一般自私的孩子喜怒無常,前一秒還是安安靜靜的,后一秒因為某件小事,就大發雷霆。周圍的親朋好友很懵,是自己錯了,還是她性格不好?
- 喜歡抱怨,感覺世界總是不公平,對待自己與他人不平等。
?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了這些毛病之后,該如何教導和改正?
首先,你要明白一件事情:性格的養成沒法在短時間內改正,這是根深蒂固的事情。
我對象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她受到的情操熏陶,就塑造了一些自私的性格。
從大學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為人處事都不太好,閨蜜也沒有幾個,正是因為我一直持之以恒的相處,用滿滿正能量的影響,讓她變得開朗,變得知道開學后給博導帶一些特產,變得開朗。
所以,你需要讓自己或者孩子周圍的人變得正能量,做什么時候都能信心滿滿,不抱怨。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你還需要制定其他的措施,來改變。
- 扭轉觀念,讓他們明白自己有一些事情確實有不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正確的,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又該如何做!
- 適當放手,做一些事情讓他們自己去做,放手越多,他們自立能力越強,越有責任,就懂得自立。
- 榜樣的力量,不要太糾結于教導孩子,而是在孩子面前,如何對待爺爺奶奶,讓他們看出來。
孩子養成了自私的性格,不要著急,這不是影響人生的大事,但是需要改正,用自己正能量的品德和時間,去慢慢感化他們。
只要他們經歷了一些事情,就會慢慢懂得,然后改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