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分離焦慮怎么處理比較好呢?
因為這個我現在就給大家分享了一下!
有時候的爸媽會因為小孩子的分離焦慮這件事跟孩子著急上火,往往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的沖突導致孩子很在意父母的情緒,有時還會從自己的情緒轉移到父母的情緒上。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事情發生在最近的熱播劇《都挺好》,其中里面的女主角蘇明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在她新入職的時候,公司的一個同事對她說,你看你媽媽還沒有到過大學,她要做一個人的工作。
她聽后特別害怕,但還是想在家里呆著。
在后來經歷了一次次挫折之后,她終于鼓起勇氣離開公司,沒想到的是,生活對她來說只是一個未知的“噩夢”。
所以,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改變孩子,而是先改變自己,再去影響孩子。
3、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的行為也是在影響著孩子。
如果父母能保持心平氣和,或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處理好與人的關系,不會因為父母的負面情緒而厭學。
但如果父母表現得焦慮不安、總是經常訓斥孩子,那孩子又怎會變好呢?
所以,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和理解孩子。
同時,當孩子做出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時,父母也要溫和地給孩子解釋,懲罰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時,也不要指望孩子用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讓他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以溫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孩子才會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主動地尋求父母的幫助。
當父母耐心細致地陪伴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幫助他解決困難的時候,他的內在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同時,當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幫助孩子明確原因,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應該如何解決,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尊重的。
最后,當父母嘗試著把愛融入孩子的內心之中時,對孩子來說,遠比你的責罵更好。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3、當孩子遭受挫折時,理解孩子的心情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你需要做到不著急、不催促、不批評,更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大吼大叫。
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被理解和認同時,自然會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2、停止"嘮叨式"教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利,同時也要學會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被滿足,或是屢次受到打擊,或是經歷失敗時,內心就會產生無助感,從而產生消極抵抗情緒,這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要克制自己想要指責、批評孩子的沖動,學會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去成長。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我們要表揚孩子的努力,在孩子犯錯誤時,也要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有安全感,勇敢去迎接挑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教育家周國平說:“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的人,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困難是暫時的,不只有他自己遇到的困難才是永恒不變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像是人生的地基,根基決定了孩子能否打好基礎,就算是上大學、上了社會,他依然能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才能順利地抵達成功。
人的抗挫折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強的,一般來說,7歲-18歲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形成的關鍵期,若父母在這個時期能夠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孩子很容易培養出應對挫折的能力。
以下幾個建議供參考:
1、請容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鼓勵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要耐心地允許孩子犯錯,在他們跌倒后,鼓勵他們自己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