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家長該怎么辦?
如果一個人經常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常常會出現焦慮、煩躁、不安、缺乏安全感,長期處在一個極度的不安全的狀況之中,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用這種“不聽話”的行為,你就需要警醒了。
如果一個人總是在這種“不聽話”的環境中生活,他的自我就會感覺被拋棄,即使他是一個“乖孩子”,但這種“不聽話”的行為伴隨他一生,長大后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首先,他沒有一個穩定的價值觀。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只有成為我自己,才能隨心所欲地“擺布”。可是,這個“擺布”是什么呢?
一方面,這個“不聽話”的孩子容易建立在沒有明確價值觀基礎上的幻想,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這個孩子的心智在逐步成熟,他們開始明白自己所要扮演的事情,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在社會中得到什么樣的地位,所以才會有這個“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強烈追求。
但是,當這些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可以更有自己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外界所左右。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隨著個人能力的發展,他們更渴望了解自己的想法,也因此開始不太容易被別人所接受。他們開始喜歡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比如抽煙、打架、頂嘴、不聽話等等。
“但是,只要孩子在需要家長幫助時,家長適時的給他幫助,不至于那么著急上火。”張國斌說,“但是如果孩子出問題了,家長就要馬上尋找問題的根源,比如,孩子是不是晚上出去玩了?還是那些作業沒有完成?如果孩子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畫畫、看課外書,或者是跟其他小朋友去戶外運動?這個很顯然是家長需要考慮的。”
在張國斌看來,家長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這些問題交給孩子去做,然后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比如說,孩子喜歡畫畫,你就可以跟他說,我發現你學習畫的很不錯呀,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們想要的東西都有你,你會怎么做?”“你看你最近在做什么?是不是能夠看到你學習的成果?”“你看,我發現你最近在看小說、看課外書、看電影,寫的都是你感興趣的內容,是你能夠讓你實現你的想法的好機會,所以你要做好準備。”
家長要透過孩子言行表達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孩子。比如說,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覺得太累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緒:“你遇到了什么困難?你能告訴我是什么讓你覺得累嗎?”
要走進孩子的內心,
首先要從孩子的情緒中找出“為什么”
當孩子處于情緒中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孩子究竟為什么抵觸學習,
“我為什么要厭學?”
“我討厭學習。”
如果孩子說不想學習,那我們就要想想,“為什么”?
你希望孩子如何待命?
“孩子討厭學習,學不進,老想玩手機,怎么辦?”
這就是我在咨詢中遇到的真實情況,
我在和孩子的咨詢中發現,
有很大一部分孩子,
他們都喜歡玩手機,
整天玩手機,
他們有自己的手機,
并不是因為喜歡玩手機,
而是因為現實中沒有得到認可,
感覺到羞愧難受,
于是,他們用手機游戲來麻痹自己。
第二種情況,
很普遍。
有些父母只是因為工作忙,
很少關注孩子,
于是放任孩子在手機里尋找快樂和安慰。
長期這樣,
孩子自然也就習慣了玩手機。
3
孩子要手機的時候,
家長不同意,孩子就摔東西
當手機壞了,
家長為了讓孩子戒掉“手機癮”,
想盡辦法子“賄賂”孩子,
最終卻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