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焦慮癥的表現有哪些表現?
焦慮癥一般在嬰幼兒期就有,由于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和高壓,有的孩子容易對某些事情產生緊張的情緒,又害怕自己會做不好,以至于出現了明顯的“焦慮癥狀”。
1、孩子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出了短暫的焦慮,對自己和外界的情況感到無助、無望、悲傷、缺乏信心,經常念叨自己存在的問題。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2、孩子的動作變得遲緩,不想動,不愿與人交往,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出現抑郁情緒,表現為喜歡獨處,對正常活動缺乏興趣,常常獨處,過分關注自己的形象,甚至出現失眠、不想說話、食欲下降、睡眠減少、體重減輕,食欲不振、不易入睡,經常自責自責等。
3、經常發脾氣,經常抱怨身體不適,并伴有頭疼頭暈、心悸、惡心嘔吐等軀體癥狀,甚至有自傷自殘自殺的想法,嚴重者甚至還有自殘自殺的行為,每次自殺者都不約而同地用頭痛、胃疼、雙手抽搐、精神萎靡等軀體癥狀表現出來。
4、長期保持緊張、焦慮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缺乏自信,不愿與人交流,極易患上抑郁癥,甚至自殺。
5、記憶力下降,反應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能力減退,對事物的興趣和活動失去了興趣。
6、思維能力下降,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經常思考“什么事情都聽不懂”、“怎么死記硬背”、“怎樣才能達到熟記硬背的目的”、“怎樣才能和同學們和諧相處”、“為什么老師說,別人都可以做到,而我卻做不到”。
7、渴望學習,但又缺乏毅力,耐心不足,不能靜下心來學習,有明顯的惰性,做事拖延。
8、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學習任務。
9、不會預習復習,對學過的知識消化不良,造成知識點學習遇見困難。
10、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經常出現情緒波動,不能按計劃行事,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發雷霆。
家長應該怎么做
?
1、 注重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
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應該溫和的堅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的壞處,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讓孩子明白這是正常的,以后也不會太過于自責自責,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2、 家長要做好情緒管理,不隨便對孩子發脾氣。
家長要做好榜樣,不要把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到家里來,更不能把生活中的壓力,無處發泄在孩子身上。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好自己情緒管理,不亂發脾氣,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簽,不隨意對孩子發脾氣,而是要告訴孩子父母為他的成長付出了多少,而孩子也會因此而產生共鳴。
3、家長要把自己的情緒安頓好。
孩子天生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我們在指責孩子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受不了,受不了的不是孩子的哭鬧,而是自己面對自己情緒的時候。
父母首先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不要覺得孩子鬧騰,就是自己在玩,孩子有時候就會鬧騰,家長就可以把手機放到一邊,去關注自己的內心。
陪孩子讀書的時候,不要看手機,過馬路時不要把手機放在孩子面前,過馬路時用手摸手機,如果孩子主動闖入教室等,家長要大聲的制止。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孩子還小,說話不算話,但孩子有了手機以后就會這樣說:“你如果能控制手機,我相信我的兒子一定不會玩手機!”
這話雖然有些夸張,但卻很現實,尤其是農村家庭,父母只顧著賺錢,對于孩子的陪伴反而忽略了,孩子沒有父母的陪伴,心里肯定會覺得不平衡。
我并不是說手機一定要給孩子買手機,但是在這個時代,手機是不可能買所有的,手機是有價的,要是不買的話,孩子可能會去網吧玩,而且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差,萬一遇上家長不買的話,可能孩子就徹底失去了在父母心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