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很多父母都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問題。近些年,兒童、青少年中患上抑郁癥的人數逐漸增多,抑郁癥危害著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們,一定要關注這個問題。
很多原本品學兼優的孩子,在青春期突然變得厭學,對學校和家長格外抵觸,嚴重的甚至會為了拒絕去學校,選擇不斷地傷害自己。這樣的情況讓家長又心疼又焦慮。
面對孩子突然出現的抑郁情緒,厭學狀態,我們做父母的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進入青春期,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原本品學兼優,自覺自律,怎么突然變得總是喜歡偷懶,面對孩子學習越來越沒有動力,家長多說幾句,孩子對學習還會更加抵觸。
很多家長會把這種對學習的抵觸簡單地歸結到青春期的叛逆中,然而實際上,孩子在青春期出現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厭學的狀態,都是一種抑郁狀態的表現,而嚴重者甚至有可能已經發展成了抑郁癥。

青春期本身的生理發育特點,決定了孩子在這個階段本身就容易情緒不穩定,暴躁易怒,因而在這個階段先天存在抑郁和焦慮多發的傾向。
回顧孩子的成長,其實在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了一種高焦慮的狀態,而孩子在青春期的抑郁狀態,正是這種高焦慮狀態長期存在的產物,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是很難通過自我控制和約束來控制這樣的情緒。
而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不愛學習,成績波動,也會進入一種很焦慮憤怒的狀態,對孩子進行壓力的施加,當父母的焦慮狀態撞上孩子的抑郁情緒,自然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惡化。
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的厭學煩躁時,不要簡單粗暴地將孩子判定成偷懶或者懈怠,想要引導孩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壓力和痛苦。
不管是青春期叛逆,還是青春期抑郁癥,父母都要對孩子保持極大的耐心。要多和孩子交流,讓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似乎不容易,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反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寧愿關起門來自我封閉,也不愿意跟父母溝通。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放棄,更不要批評和指責孩子,如果你真誠地想為孩子好,當你真誠地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擔心,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時,孩子慢慢會打開心扉。先取得孩子的信任。
當發現孩子的問題時,要積極地面對和解決,可以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我認為看心理醫生只是輔助,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關愛,還有孩子自己的內心調整。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或者跟父母對著干時就惱羞成怒,指責孩子,看心理醫生也是沒啥效果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所以,作為父母,要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以及了解關于抑郁癥這方面的知識,這樣才知道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做出很多讓父母無奈甚至很生氣的事,當孩子在情緒當中時,父母要保持冷靜,不能跟孩子一起進行情緒對抗,因為,很有可能,父母的一句話就會讓孩子失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果孩子沉迷網絡,不要只是指責,孩子有時關起門來,把時間花在網絡上,并不一定就是沉迷,也許他是在尋找出路,進行自救。但要關注孩子平時玩的游戲,以及跟網友的交往情況。
一般來說,抑郁的孩子內心比較封閉,少言寡語也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身邊也缺乏同齡朋友,比較悲觀厭世,情緒消極,沒有交往欲望,又不會積極調整自己消極思想,很難從挫折中振作起來。
所以,家長要多觀察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與孩子交流情感,讓他們學會正確釋放自己的消極情緒,該哭時讓他們哭,生氣時學會釋放心中的怒火,那樣孩子在家長的安慰之下,能學會釋放自己的壓力,從而養成樂觀的性格。
家長要從心底做出改變,當孩子的情況已經影響了健康時,我們也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始終將孩子的快樂平安當做第一位。畢竟,學習只是一個人生中的重要階段,而健康茁壯的心靈才會伴隨他走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