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孩子的焦慮,
媽媽們究竟怎么做呢?
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泣時,媽媽們往往會大聲制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別哭了!”
“別哭了!”
“別哭了!”
“不要哭!”
“別哭了!”
這樣的大吼大叫,總是讓你很難快速停止。
反而會讓你在教室里無法安心待下去。
不妨試試這個辦法:
1、與孩子一塊兒聊聊天
不先講孩子不開心的事。
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
“你不開心的時候,媽媽有很多事情要做。”
這樣他能體會到,人是一種特別寶貴的資源。
而且,這段時間,媽媽也需要你的幫助,媽媽需要你來幫助我。
我要上班了,你幫我拿一個包,怎么辦?
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擔心,也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關愛。
“告狀”的力量,不僅僅是體現在“告狀”這件事上。
還有很多時候,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助,比如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句鼓勵、一句支持,甚至是一次談話、一個擁抱等等。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你沒有和孩子共情,
你說的話,孩子就不想聽。
你管他,他說他聽,并且要他把你視為最親近的人,
這就是共情。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發育不完善,不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而且孩子在聽到你說話的時候,眼睛是游離在外的。
他可能只是單純的害怕你,但是在他心里已經埋下了陰影。
如果家長很不耐煩,言語越來越少,孩子也會感覺很煩躁。
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仍然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詞語,告訴孩子“不”。
比如:
“咱們去吃飯吧!”
“寶寶,等一下,媽媽現在來。”
“媽媽現在來接你。”
“我給寶寶帶上鑰匙。”
家長可以這樣說:
“寶寶,媽媽現在還要出門,我們待在家里了。媽媽很擔心你,我們一起看看你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說你希望媽媽做些什么呢?”
“媽媽現在來和爸爸玩一會,你可以去玩玩你喜歡的玩具小熊呀!”
等孩子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之后,再和孩子進行溝通。
“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可以怎么做的?”
這種溝通是指出和孩子之間存在溝通問題,并且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于自己的教育很重視,也愿意聽自己的話。
要注意和孩子溝通時的語氣,要放平和,不要帶著情緒,因為這種情況下,語氣會更加兇,語氣會更加強硬,而且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更不會讓孩子去思考,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后果。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避免暴力,不要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體罰。
如果還是情緒失控,家長可以讓孩子哭鬧,發泄情緒,但一定不要讓孩子太壓抑情緒,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會不管他的,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
同時,家長要及時安撫孩子,給予孩子安慰,告訴孩子他們不要讓自己,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3) 引導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心理健康,也能讓孩子在面對不良情緒時,學會積極的應對。
家長應該在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教會孩子正確的緩解情緒,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他們可以用情緒解決問題,而不是因為父母的批評而哭鬧。
4) 給孩子發泄情緒的時間
不要讓孩子在高興時,才會因為沒有得到想要的玩具而哭鬧。
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小目標,當孩子完成了一項目標后,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獎勵,鼓勵孩子繼續努力。
同時,家長也要鼓勵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正確的釋放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