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焦慮》作者程鵬 周建麗
說到焦慮,我想到了很多家長都會說,自己并不知道要如何去控制孩子,甚至焦慮。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焦慮呢?我認為這與焦慮有一定的關系。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首先是“杞人憂天”是焦慮的一種,也是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
焦慮癥,在我國是一種焦慮癥。
孩子的焦慮主要表現為:
做事不積極,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阻滯,記憶力差,失眠,情緒低落,食欲差,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精神,無法安心投入到工作中。
孩子的焦慮情緒會影響他的睡眠質量。孩子睡不好,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強行喂飯,強迫孩子去學習。家長和孩子都要學習,孩子得不到滿足感,可能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會對父母和家庭產生質疑。
第二,給孩子學習上的要求太多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學習成績差,就覺得孩子未來沒出息。在給孩子學習上的一些要求過多,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動力,還可能會對父母產生質疑。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知識儲備量很大,但是大腦的思維能力、想法都不成熟,所以會出現學習成績不好、不聽話的情況。而且這些孩子往往會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父母、老師的要求也很重要。
第三,家長對孩子過度關注,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身體上已經有了明顯的發育,但是心理上并沒有達到成人的水平,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父母、老師的行為和想法都是正確的,而他們自己也希望自己可以和同學們一樣。
甚至有的孩子會因為叛逆表現的比較嚴重,在學校里面就會造成一些不良情緒的產生,從而影響學習。
第四,性格方面。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性格方面相對來說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渴望獨立,但是自己又不具備獨立能力。所以會變得非常的叛逆,并且容易沖動、暴躁、任性。
比如說他們開始對身邊的人和事物表現出過分的好奇心,喜歡發脾氣、喜歡說臟話、做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特別喜歡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喜歡就是玩手機,比如和父母頂嘴,不聽話,摔東西,威脅父母要跳樓等等之類的行為。
而這些行為都是青春期表現出來的特點,一些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叛逆期。
“
叛逆期”,一直存在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叛逆期。而在孩子的叛逆期里,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這些事情都是和孩子的生理發育階段相關,和孩子的心理發育相關。
所以,家長認為的叛逆期,是孩子不聽話的行為。
當然,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在處理好孩子的這些問題之后,就會發現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那些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在一天天長大,他們逐漸從身體到精神的獨立,他們從一無所知,慢慢的在變化,因為身體開始發育成熟,逐漸開始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不想再被父母控制。他們開始嘗試著和父母溝通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是一件好事,他們開始從過去聽話的“乖孩子”,變成“媽寶男”。
作為家長,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看見”孩子,多給他們空間,多給他們陪伴。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閃光點。
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讓孩子“聽話”,而是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支持。
“為了他們,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p>
當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時,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放手,放手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長。
用對待孩子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孩子才能真正長大成人。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節拍。
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獨特,引導孩子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要求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來走。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所以,尊重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將孩子作為附屬品,與孩子平等相待,他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更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