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馬路的孩子不聽話,讓他洗手、擦口、洗手,他不干,反復三次都沒有效果。
家長們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坐下來陪他一起玩,如果遇到別的小朋友搶玩具,他們就不停地哭鬧。
可能大家會覺得,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孩子沒有學會換位思考。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1、發脾氣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媽媽,快看,快看。”媽媽:“快看,我們快看!”孩子:“媽媽,快看!”媽媽:“看什么看,我正在做家務,你去把作業做了嗎?”孩子:“看!立刻!”總之,孩子們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來為自己找借口。
2、需求得不到滿足
如果媽媽們在忙事情的時候,孩子不讓她做,她就會大聲吼孩子:“我還沒做完呢,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或者是幫孩子做事,比如:“你可不可以把玩具收好,等會去給你姐姐姐姐拿一下?”
如果孩子想去公園,但媽媽卻因為忙著上班,而忘記了孩子,當孩子想玩滑滑梯的時候,媽媽就會大聲喊:“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這種方式的結果就是孩子更加的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完全沒有當大人的感覺,更沒有童年的快樂。
因此,父母只有放下你的掌控,包容他的不足,當孩子真正長大一點,他們就會更加懂事了。
2、不要批評孩子的先天氣質
著名教育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雅各布森博士說:
“一個人的成就是由性格決定的,而性格是由他的智力決定的。”
父母批評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能夠真正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才能產生獨立的自我意識。
父母不要總是把孩子的成績和“別人家孩子”掛鉤,否則孩子就永遠都會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永遠無法從父母的打擊中獲得成就感。
3、不要太過于嚴厲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成績,對孩子的態度太過嚴厲,導致孩子畏畏縮縮,不敢嘗試新鮮事物,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膽小怯懦、沉默寡言的問題。
當孩子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時,父母應該理性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是學習的壓力還是人際交往的困境,然后對癥進行疏導,讓孩子以更好的狀態去迎接下一次挑戰。
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的情緒有足夠的重視,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焦慮情緒時,可能就比較暴躁,可能就會打罵孩子或者是直接給孩子提建議,但這樣的方式,對于孩子來說,卻沒有什么幫助,反而還會傷害到孩子。
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在發現孩子存在焦慮情緒時,及時地和孩子進行溝通,緩解孩子的焦躁情緒。
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
孩子出現焦慮情緒時,可能會有些什么表現,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日常生活,以便幫助孩子改善情緒。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情緒不是父母所營造的,而是一個大家庭
,所以要懂得接納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的情緒是暴躁的,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置之不理,孩子會感覺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孩子就會感到難過、害怕,從而出現哭鬧的行為。
因此,父母要做一個能安撫孩子情緒的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溫暖,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以下幾點,孩子也會更自信
一、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還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
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