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的解決辦法有很多,最好的辦法是問孩子為什么會焦慮。
我想了一下,后來孩子說,感覺家里有錢,就覺得有錢。這是他唯一能看見的區別。有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就說,有時候說孩子不出去社交,不和人打交道,更不會去跟別人打交道,會讓自己越來越孤獨,感覺沒人理解自己。
我想起了我和兒子的一次對話,我想這應該是很多家庭的常態,而我們大多數人對于孩子焦慮的原因,大概都是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恐懼。我們跟很多人一樣,都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把自己的焦慮、恐懼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我們一直覺得孩子是我的一部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的成長都是跟隨我的腳步成長,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也和孩子一樣,孩子是最順從我們的。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從外部環境找原因,卻忘記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情緒問題并且無法自我調節,是很難做到心平氣和去面對時,我們就要明白,自己并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中的定論家,而是我們自己的小時候所經歷的故事,甚至是現在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事。
只有從現在開始,我們的情緒改變了,我們才能把控情緒的繩子,讓孩子的情商趨向于更高的層次。
情緒的不穩定性,其實也是對自身安全感的一種一種考驗。
身為父母,我們不要去限制孩子的思想,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擁有屬于自己獨特的個性。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也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很多父母會在心底期盼孩子能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理想,就會懷疑孩子沒有如自己所期待的那樣。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感當中。一旦孩子產生了這種自卑的心理,那么孩子就會漸漸地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再愿意與父母交流。
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內向,長大之后也不會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
會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缺少主動的自信,總是一副擔驚受怕的樣子。
所以,當孩子的性格變得內向,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就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了。
父母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對孩子貼標簽,認為孩子就是膽小、不勇敢、沒出息。
然而,這樣的標簽一旦貼上了孩子,就會使孩子也習慣于標簽化的思維模式,從而使得孩子變成膽小、沒有自信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有意識地給孩子正面的標簽。
比如父母可以跟孩子說,“你是個有主見的孩子,你很聰明,你只要多練習,就能夠更好的回答”。
而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要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自己去解決。
很多父母不明白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一個擁有強大心理素質的孩子,是培養不出來的。
因為他習慣了依靠外部力量,從小就養成了依賴父母,不依賴任何人。
這無疑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教育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需要孩子去經歷痛苦,在這個過程中才能不斷地積累經驗,獲得成長。
那些讓孩子“聰明”的爸媽,其實是不太聰明的。
第一個回答:你不懂怎么教育孩子?
第二個回答:你不知道孩子的問題是什么?
第三個回答:你能不能讓孩子在學業上有成功的機會?
第四個回答:你能不能為孩子的一生負責?
第五個回答:如果你知道孩子的問題是什么,你就可以在你們家庭會議上討論,如何為孩子提供資源。
第六個回答:你會用怎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第七個回答:當你知道孩子犯錯時,你就不能簡單粗暴地禁止孩子,或者說:“你必須這樣做,不能那樣做!”
這些爸爸媽媽媽之所以會產生這么大的情緒,主要是因為我們家長沒有接受孩子發出的信號,也不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導致無法正確的對癥下藥。
如果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建議大家可以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