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分焦慮對孩子要求太高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很多人的情感健康問題,很大程度上,其實都是源于這個原因。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而家長的過分焦慮,也許能夠讓孩子更加出類拔萃。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中,電視劇中的子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南儷和田雨嵐離婚后,英子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媽媽對她要求很高,覺得是她們不愛她。
但是,在媽媽的高壓下,子悠越發厭學,不愿意回家,甚至還出現了厭食的情況。
劇中的子悠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他聰明,學習成績好,可以上重點高中。但是,媽媽的焦慮和對他的期望很高,他也不斷因為成績下降而備受打擊。
最終,在學校里,他患上了抑郁癥,無法堅持上課,每天晚上躲在房間里玩游戲,拒絕和同學一起玩。
媽媽越想越焦慮,于是把他強行帶到了醫院,希望通過心理咨詢讓子悠的情緒有所改善。
但是,卻沒有看到子悠的痛苦,直到他做出自殘的行為,才被父母看到。
也正是因為父母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看不到孩子的痛苦,當子悠處于抑郁狀態中,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2.父母的過度焦慮
最近幾年,由于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期待而產生的過度焦慮,鉆進了教育的誤區。
父母過度焦慮,會讓孩子失去活力,甚至影響孩子正常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他會不知不覺地用學習這件事情來衡量父母是否愛自己。
這種不安全感,就會通過潛意識的控制來獲取。
下面,我將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小雨和爸媽的關系不和諧,經常吵架。每次吵架,爸爸都會用責罵、吼叫來制止小雨,這樣,小雨除了害怕還會收斂起自己的脾氣。
然而,爸爸很生氣,就帶著小雨去打乒乓球,球總是打輸了就開始哭。
然而,每次爸爸總是要用嚴厲的責罵、打擊的方式來壓制小雨。
而小雨也開始變得沉默、自卑,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情緒能量,就像是被大自然砸中的每個角落,每一種情緒都像是被堵塞住的火山,等待著被引爆。
而如果父母能夠看見孩子的情緒,就能理解他們的難過,也能理解他們。
每一個情緒的孩子都是一座森林,孩子的心,也是這森林的花朵。
而孩子的心,在被呵護的環境中,才能感受到安全感,安全感才會健康、壯大,孩子才會愿意向外探索,變得越來越優秀。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父母愛自己、重視自己的言行,與孩子在一起,也是在教育好自己。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猶如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成長的真相。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關注,在父母身上看到自己的價值,認可自己的存在,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哪怕是一道小小的題、一句道歉,都會成為他成長中的動力,點燃心靈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