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什么都不聽話,3歲孩子什么都聽話,3歲孩子什么都不配合。4歲孩子更會通過這些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比如發脾氣,哭鬧等。
怎么回事呢?其實是孩子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而第一個叛逆期是2歲-5歲。而這個階段,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的出現,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也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02
經過前兩個叛逆期的反抗,孩子就會越挫越勇
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11歲的王境澤就是一個被父母送進了校門的孩子。
媽媽管著王境澤每天吃同樣的飯菜,不給他一點零花錢,不允許他和別的小朋友一塊玩兒,不允許他像自己一樣,在這個年齡犯錯誤。
到了小學,王境澤被要求背古詩文、練鋼琴,而媽媽還是堅持給他買手機。
盡管媽媽堅持自己的選擇,王境澤依然堅持每天練習,成績還是不錯。
但是,正是這些被認可的價值感,讓他覺得自己不需要父母的關注,他不需要聽他們的話,他不需要去學校,他不需要在老師面前證明自己,他需要自己的社交活動,等等。
結果到了中學,他的朋友圈開始出現很多負面情緒,不想去學校,不想見同學,不想參加各種活動,成績下降。
經過咨詢,醫生認為,他這個人很聰明,可一到學校就變得郁郁寡歡,極度焦慮。
爸爸說:“孩子就是因為從小就沒有得到過什么父母的認可,現在才生病,你就狠狠地罵他一頓。”
經過醫生的調解,他的爸爸媽媽媽承認了他有抑郁情緒。
而且他們對孩子學習的態度也非常刻薄,動不動就大聲責罵他,讓孩子非常反感學習。
他心里還特別恨父母,經常怪罪到學校里的學霸老爸,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同伴身上。
而且這些學霸老爸總是批評他的學渣,說他們“太懶”,說他們“不自覺”。
很多孩子都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這些學霸老爸總是以嚴厲的口吻說話,用一種別別扭的方式批評孩子。
看到孩子在學習,自己也在看書,自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孩子為了能“自主”學習,爸媽們就自己也陪著孩子一起學習,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習成績并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再好的老師,都比不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
父母恩愛的家庭,會培養出溫暖陽光的孩子,陽光而健康的孩子。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所說:
“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并將父母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并以此為自己做出承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是國家法律的第一次正式頒布實施,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次探索,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次重大變革。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關系和諧
。很多人認為孩子出生后就交給老人帶,等孩子大了就好了,但其實不然,人類社會的經驗早就已經成長,適應了父母給予的教養模式。嬰幼兒時期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心智逐漸成熟,就會逐漸養成自覺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
在這種成長過程中,在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過程中,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關系。
好的關系,才會帶來好的關系。好的關系,才會帶來好的教育。這種關系建立起來,什么時候教育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