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時自言自語是焦慮嗎?
小時候,她的性格是活潑開朗的,也很善解人意,但是當她進入幼兒園后,卻有點不合群,總是一個人自己玩,而且還總是自言自語。
到了園里,她總是呆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愿意融入老師的集體中。老師就讓她坐在小凳子上,自己一個人玩,她就立刻低頭哭鬧。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上幼兒園以后,開始有拒絕、不配合老師的情況,并且存在一些反復,有的老師還反映她是“睡覺、不吃飯、咬指甲、拉自己的手、挖自己的手”等情況,每次都哭著要老師抱,這個時候,老師就會把她抱走,以此作為對她安慰。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對她來說,也是一段很難過的時光。
這次入園,園長很認真的告訴她:“你看小朋友們都不和你玩,沒有人會和你玩,你會覺得很傷心。”
老師的耐心和理解讓她覺得很委屈,因為她覺得這樣是對小朋友不好的。
但其實老師知道,孩子沒有做好準備,老師的催促是對她的不信任,對她的不尊重。
因此,面對老師的催促,她就會產生抗拒。
最后,老師找她談心,說她剛才哭得太多了,很傷心。
從那以后,小女孩再也沒有哭。
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她會更加自信。
漸漸的,她不再焦慮,也不在意老師對她的負面評價。
她真正地把老師和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并且認可老師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的大腦喜歡接受正面的暗示,而不是負面的暗示。
也就是說,老師的批評,孩子的反應,其實都是她自我價值的體現。
催眠大師曾奇峰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的孩子小時候有問題,長大后一定是心理醫生,如果你的孩子有問題,一定是你的教育方法錯了。”
孩子內心力量不足,他的問題是什么?
當孩子遇到困難,他的目標是什么?
他能力欠缺的問題是什么?
我想要提升孩子的勝任感,我覺得可以從三個維度來幫助他。
勝任感
所謂的勝任感,其實就是指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做成一件事,這個時候,孩子會有一種“我能做成這件事”的感覺。
所謂的勝任感,就是孩子能夠為這件事情做出努力,并從中獲得成功的感覺。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讓一群小朋友去找一些自己都想做的事,并且被告知,這些事是不會做成的。
實驗一開始,孩子們都會因為成績不好而大發雷霆,并且失望的表情,最后發現這些小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老師口中的“笨”。
心理學家通常在小朋友心中,認為這種“不聰明”的表現其實就是“不聰明”,而實際上他們自己就不知道這種“聰明”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這讓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任何樂趣,自然也就不會想著去努力學習,甚至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
孩子們的學習成績由好變差,其實是有跡象的,家長們不應該知道。
孩子學習不好,并非是不聰明,可能是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
一般都是死記硬背的,或者死記硬背的,不是理解知識的解題思路,而是憑借著死記硬背的方式來獲得。
還有一種學習方式叫做“死記硬背”,對于孩子來說,因為理解能力還沒建立起來,如果把死記硬背的知識點放在一個點上,通過靈活運用的方式來記憶的話,那么就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效果,那就是孩子很容易在理解的時候,在運用到自己的應用中去。
有時候,孩子理解了一個知識點,可是又會遇到困難,在不懂的地方卡殼,比如有的孩子明明是看著寫了幾個字,可是寫了幾個字之后,就是沒寫對,這就說明他的理解能力還有很大的問題,家長需要加強對孩子理解的能力的訓練,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們背幾個字太簡單,這就適得其反了,我們希望能讓孩子們能夠自主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有的時候家長會覺得這樣做很有效果,可是這個方法效果不好,這也是很多家長最容易忽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