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方案
有健康系統的體系和方法,從恰當的角度,強調社會支持和企業需求,是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的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中心2021年2月發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加快行動:促進國家實施指導》指出,各個地方要將青少年及其家長培訓納入醫保,開展公益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活動。要建立全過程青少年健康服務、醫療保健等相關服務。通過開設公益性的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設立公益性的青少年網絡心理咨詢輔導站、組建公益性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等,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相比于學校教育和社會化服務,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網絡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蔡海龍說,學校是青少年網絡使用的主要場所,家長應當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網絡道德觀、人生觀、衛生健康知識,引導青少年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提前預防和控制上網時間,規范網絡使用,教育引導孩子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時間,不可沉迷于手機游戲、短視頻等網絡世界,要增強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
在開學前最后階段,建議家長們逐步減少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尤其是不要把手機當成哄孩子的“神器”。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建議家長在陪孩子時盡量不要玩手機,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
老師也建議,在寒假期間,家長也可引導孩子閱讀紙質書籍,增強體質的認知。
在此階段,建議家長們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培養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雙減”后,這些“補課”行為,教育部:杜絕“隱形變異”補課
學生的“隱形變異”,讓教育部、全國各地都在關注,但這樣的“補課”,家長們并不在意。學生上了高中后,成績下滑很大,
家長們將原因歸結于補課班。補課班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為了能讓家長得到更多的時間、金錢,不需要再辛苦工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部、各地的教育部門,也應該進行相應地規范,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成績,不辜負學校和老師的付出。
但是,對于一個學生來說,補課是不存在的,學校或許也會給他設立一些相應的“補課班”。
據媒體報道,近日,安徽合肥一名小學生上課玩手機,老師用孩子的手機拍下視頻,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學校,
并不是簡單地指責老師怎么不認真上課,而是說“孩子沒有上進心”“孩子缺少努力”,這就讓老師意識到,學生的這些表現,其實在“假努力”。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孩子的“假努力”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他的知識欠缺,學習態度不端正,
造成學習成績有所下降。
對于孩子的這一系列問題,家長應該怎么辦?
1、家長要轉變觀念,明白勤奮的真正含義
當孩子步入小學,學習生活的新知識也更多,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適應新知識的變化,也會有壓力,不喜歡被比較,因此,他們就會想要努力學習,想要成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不僅無法提高學習效率,反而還會產生更多的挫敗感,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從而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動力。
所以,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當孩子獲得成就感,形成自律意識后,他們就會變得更加主動積極,就更愿意學習了。
寫在最后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面對孩子的平庸,家長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因此,家長們需要做的就是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孩子,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孩子將學習變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長的事情。
只有我們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么孩子才能在學習的路上越走越好。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