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論文資料
作者:安徽省六安市檢察院 吳碩賢
根據羅艷妮的父親陳軍編著的書《家庭教育促進法》,現將孩子犯罪心理的相關危害一列出來,并出具臨床證據。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可以通過孩子的癥狀以及孩子的家庭特征,深入探尋其深層次的心理癥結所在。這其中,反映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臨床癥狀,需要進行鑒別診斷。
《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設立,應當符合“全社會的發展需求”。
當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家庭教育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應當圍繞父母的畢生發展目標來研究、選擇、判斷家庭教育的方法,提升父母教育能力的水平,從而使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和人民對于家庭教育的認識,家庭教育已經從“家事”上升為“國事”,有利于國家和社會進步,促進了家庭幸福。
《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了家庭教育的定義和核心內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增強。對家長如何科學引導孩子科學合理使用手機,立德樹人、注重家教、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等作了詳細的規定。而對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家庭教育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在不同年齡段孩子之間的差異明顯而已。
互聯網時代,家長最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屏蔽掉不健康的信息內容,同時也是孩子的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這些家長而言,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后,有沒有共同話題呢?
調查研究表明,66.3%的受訪家長感到“孩子一旦迷上游戲,就等于毀掉自己的人生”,類似這樣的“共識”讓不少家長苦惱不已。
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的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且影響深遠。作為家長,要如何防止孩子對手機過度使用?最重要的是,警惕!
對此,家長們究竟應該如何預防孩子對手機過度使用?
1.要以身作則
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是家長模仿、引導、教育出來的。家長本人不能沉迷手機,才是孩子的榜樣。
如果希望孩子少玩手機,建議家長在陪伴孩子時盡量減少使用手機,可以陪孩子玩一些益智類、互動游戲,不僅能夠有效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還能起到父母的榜樣作用。
2.家長多陪伴,多陪孩子玩
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家長不懂得陪伴。孩子喜歡玩手機,是因為家長在家中沒有時間和孩子互動,所以只能通過手機來打發時間,孩子的內心孤單,容易向網絡世界尋找寄托。家長不妨多陪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如拉人,拼圖,拼圖,游戲等等,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下棋,一起玩樂高,和孩子一起互動,用行動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也會更容易接受手機的不良影響。
3.孩子與家長共同參與,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上小學六年級,每天放學后和周末都會玩手機,一旦孩子玩手機,就會對其產生分歧。家長將手機沒收,孩子就會發脾氣,和父母爭吵。孩子性格暴躁,家長會把手機沒收,或將孩子扔給老年人。但是,一旦孩子開始出現沉迷手機的情況,大多數家長都會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斷網、打罵等方式,這些方法不僅沒有讓孩子戒掉手機,反而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更加與父母對抗。
其實,家長越是阻止孩子玩手機,孩子會越叛逆,更加不聽父母的話。當孩子沉迷手機時,不妨試試“時間約定”,比強制沒收手機更有效。
美國兒科學會(AAP)曾經指出:2歲以前,孩子的大腦神經元正在建立大量的聯系,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神經元建立起復雜的聯系,處理速度非常快,而這種聯系有時候被父母奪走了,孩子很快就會感到痛苦。
尤其是手機成癮后,孩子的詞匯量迅速下降,因為看手機更多的是跟父母“互動”,在手機里,孩子變得很安靜,父母當然輕松了,但父母的擔憂也隨之而來,因為手機很少跟孩子互動,甚至面對面也很少“走心”交流,這種情況下,怎么幫助孩子們遠離手機呢?
給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父母要做到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
18個月以下的孩子,除了特別“乖巧”的孩子,不給看手機的孩子,幾乎是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相反,如果孩子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甚至有暴力傾向,那么,即使是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也會有類似情況出現。
18個月以上的孩子,每天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且只能看一些短視頻,每天只能看一個小時,且每次看短視頻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
30個月以后的孩子,每天的屏幕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
對于7-10歲的孩子,每天看電子屏幕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視線控制在60厘米以下。
對于2-5歲以上的孩子,每天看屏幕的時間不要超過1個小時,每次使用電子屏幕的時間控制在30-5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