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期可以沒有嗎?
一、青春期的叛逆可以沒有嗎?
其實在現在,青春期的叛逆不僅僅是青少年之間的叛逆,甚至更有一些叛逆的行為,很多人會因為青春期的叛逆發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行為。比如說,自殘、甚至產生厭學等情況。
其實,一般情況下,很多青少年叛逆行為是因為他們正在經歷心理成長的“心理斷乳期”。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就不能叛逆,也就是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能總是被父母管束。
有些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就應該叛逆,其實不然。孩子的成長有三個叛逆期,兩歲左右是第一個叛逆期,稱為“寶寶叛逆期”;
八歲是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
十二歲左右是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個讓無數父母都感到頭疼的階段。
然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三個叛逆期,分別是2-3歲、7-9歲、12-18歲以及18歲。
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為“寶寶叛逆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啼哭啼;有時還會有些固執己見,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事,但是稍不如意又會發脾氣。
兩三歲時孩子的“叛逆”表現還只是表面行為,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家長要注意引導,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些許主見,家長不妨試著從這方面入手,否則會讓孩子陷入兩難的境地。
一、什么是孩子的“叛逆”?
所謂叛逆,一般指的是思想上的獨立、思想上的獨立、行為上的自由,而不是僅僅是依賴父母的“叛”。
當孩子思想獨立時,他們就會展現出驚人的獨立和獨立,并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當他們面對家長、老師、同學、甚至是其他的“獨立”行為時,往往會表現出“仇恨”,有明顯的反抗傾向。
在這種現象的背后,很可能是因為家長和老師的束縛與壓迫,孩子出現了反抗心理。如果是這樣,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與幫助,讓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
▲ 長按“自查”功能,找準孩子叛逆的根源
為了防止孩子“叛逆”,家長可以將叛逆期的心理與行為表現進行對照,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爭取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孩子的青春期,合理的教育方法很重要。
教育策略:
1.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很多家長雖然明白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但仍然不放心,總想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只會給孩子增加壓力,讓孩子對你的反感更加強烈。家長應該抽出時間和孩子談談心里話,比如說下學期的學習打算,下學期的學習目標,需要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興趣愛好,等等。
2.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感覺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家長越是這樣,他們就越是不愿意聽家長的話。如果一味的把想法強加給孩子,他們會產生反叛心理,和父母對著干。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特別強烈,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渴望自由,而家長卻認為孩子還小,沒有完全獨立的能力,所以孩子就要對家長的安排做出反抗。
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家長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愿,因為孩子想要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不是一味地服從家長,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小的計劃,讓孩子自我約束,有自己的自主權,但與此同時,家長也要做好榜樣,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家長要知道,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和家長的意見相抵觸是正常的,但家長也要多聽孩子的心聲,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家長,并且家長的做法才是他們成長的關鍵。
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李玫瑾教授認為,當孩子向家長傾訴,而家長卻因為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就會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而這時候的傾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和家長說,自己在學校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家長能夠傾聽孩子的心聲,那么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上,孩子會很感激你的。
當孩子和同學鬧矛盾的時候,家長只需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沒有能力,即使做錯了事情,也需要讓孩子知道,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是可以保護和安慰孩子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