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被打臉,已經(jīng)成為很多家長
的一塊心病。
我見過很多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孩子還笑嘻嘻的,覺得自己很有理,讓自己不痛不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是打完了,自己也就很后悔,但下次還是會忍不住用這種方式繼續(xù)打孩子。
時間長了,孩子也就習慣了挨打。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挨打就會有“不配得”的感覺,以后也就不愿意再告訴你真相。
“打孩子”的本質,是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用自己的經(jīng)驗、意愿來“指導”孩子。
而“打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試圖通過“教育”來感化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做“期待效應”。
1968年的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和L.埃爾德林德曼和馬克·雅各特
,經(jīng)過一番談話,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教育的初衷是“贏得孩子”,那么,就會變成“贏得孩子”。
而這種“贏得孩子”的方式,就是不斷地用肯定的言語來打壓孩子,通過不斷的肯定和贊賞,來塑造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欣賞,而不是鞭策和打壓。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總是在孩子身上寄托一些美好的東西,而自己只是在幻想孩子的未來,永遠無法做自己。
是時候改變自己了,給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了,而不是用孩子的成績?nèi)プ龊饬亢⒆拥臉藴柿恕?/p>
5、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
經(jīng)常聽見有家長這樣說:
“你可不要像我的孩子一樣,沒有考滿分,我就不打你一頓。”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心理。
因為對于孩子而言,家長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他的心理也在發(fā)生變化,這時他的認知能力逐步增強。
這個時候,孩子會出現(xiàn)一些“無法控制”的情況,例如,不聽父母的話,處處和父母對著干。
他想要的東西不再是父母給的,而是可以從別人手里拿到。
他覺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就會通過發(fā)脾氣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以平常心看待。
理解孩子的行為,以溝通和尊重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教育專家盧梭曾說過:
“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p>
溺愛不是愛,是傷害。
慣子如殺子,慣子如殺子,如果不加約束,他就會變成“偽君子”,或是“暴君子”。
對孩子嚴苛苛刻,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也越來越無法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在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大多樂觀向上,遇事不悲觀絕望。
心理健康的孩子,遇到問題時能夠正面積極思考,不驕不躁,知道尋求解決方法,有較好的自控力,不容易沉迷于游戲。
因此,作為家長,你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機呢?
歡迎留言區(qū)留言
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