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長大以后(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你有沒有因此而擔心呢?
朋友慧姐目前就為此頭疼,她的兒子目前15歲了,上初二,據慧姐說,去年還好好的,結果突然之間兒子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不說,關鍵感覺最近天天被叫家長。
比如說留長頭發,比如說上課跟老師頂嘴,再比如說跟父母說話,也像是吃了炸藥一樣……
面對這種情況,慧姐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怎么一夜之間,孩子就會變得如此“叛逆”了呢?
那么,像慧姐兒子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會發生呢?
可能很多父母就會說了,我家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叛逆過,一直乖巧聽話,這是不是說沒有經歷過青春叛逆期呢?
其實,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而叛逆只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有些孩子沒有這種表現,并不代表他沒有叛逆期。
那么問題來了,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來說,有“叛逆”的表現形式,更好一些呢?還是沒有叛逆的外在表現,更好呢?
我看了一些青春期“叛逆”與“不叛逆”的孩子,長大后相關性格的分析,才發現,可能跟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01.面對孩子叛逆,家長們不同的處理方式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這是孩子從兒童轉化到成人的一個過程,孩子想要脫離父母的掌控,但由于心理不夠成熟,就會出現“消極反抗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著干”。
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每個青春期孩子與父母之間,注定會有一場戰爭。
而一般情況下,家長在面對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時候,基本上會有以下2種處理方法:
第一種是放任不管,任憑孩子自己度過青春叛逆期,家長不會主導和壓制孩子的自主意識。
第二種是父母的掌控感強烈,通過語言溝通、批評教育等方式介入孩子的叛逆心理和情緒,從而讓孩子聽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看似孩子最終都經過了青春叛逆期,但是對孩子今后性格和心理的成長,卻會有不同的影響結果。
而且,孩子也會因為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形成不同的性格和心理表現。
02.青春期“叛逆”與“不叛逆”的孩子,長大后會有3個明顯差距
通常來說,家長都不愿意孩子變成叛逆的樣子,特別是女孩子,只要有點叛逆的苗頭,家長就會非常擔心。
此外,在親子關系里,很多家長因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所以對于子女的掌控感比較強烈,而聽話照做,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一般情況下,孩子如果有了叛逆的行為和外在表現,父母往往利用自己對于子女的角色優勢,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批評教育。
時間一長,很多孩子就算有很多想法和自主意識,也會因為父母的強大掌控,而形成條件發射似的“乖乖孩子”。
而實際上,在孩子凸顯“叛逆”特征的時候,正是孩子人格發展、個性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一味地打壓和批評,或許是對孩子個性最大的毀滅。
而相比那些能夠通過允許孩子出現一些叛逆行為來宣揚個性,宣泄情緒的家庭,這兩種孩子長大后,會有3個明顯的差距。
①自我意識發展不同
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從發生、發展再到穩定,需要經過20多年的時間,而青春期,無疑是孩子對于人生體驗和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階段。
那些被家長尊重、等待且相信的叛逆孩子們,會在青春期里,逐漸形成獨立的人格,完成成長的人生功課。
而那些被家長批評打壓,教育要聽話的孩子,往往會忽略自己,遇到問題也總會為別人著想,就算是被欺負,也會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這類孩子往往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而最后卻無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②情緒管理能力不同
那些被家長“縱容”叛逆的孩子們,因為敢于做自己,敢于發泄情緒,敢于在青春期里,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他們的情緒完全由著自己,不會有壓抑、焦慮的狀態出現。
而相反,被家長強制壓抑叛逆的孩子,卻很難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的孩子可能長大后,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是內心深處卻是不舒服的,而有些呢,干脆物極必反,把之前壓抑的情緒,通過極端的手段展現出來。
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可能會用一生來叛逆。
③心理防御機制不同
所謂心理防御機制,說的是個體在面對挫折或者緊張的情境時,心理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覺或者潛意識去解決內心不安、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那些在青春期有過叛逆性外在表現的孩子,內心更充裕,更容易跟別人敞開心扉,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也更容易經得起挑戰,也更容易想到彰顯個性的解決方法。
這些孩子大多比較隨性樂觀,具備著明顯的個人魅力和行事風格。
而那些一直被父母在青春期壓抑叛逆行為的孩子,一般因為在青春期里懼怕父母的權威,往往會形成嚴密的心理防御機制,他們一般會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的,表面上很難顯露自己的情緒,但一旦遇到大問題時,往往心理很容易破防。
03.當父母遭遇青春期孩子,正確的做法
心理學家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過: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那么當父母遭遇孩子的青春期,到底該怎么做呢?
首先,少一點嘮叨,多一點愛的表現
其實,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比起講道理、發脾氣,其實更多的應該滿足孩子,用實際行動表現我們對他們的關心和愛。
正如教育家盧梭說的那樣: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所以說,不如少一點嘮叨,我們該做飯做飯,該陪伴陪伴,用愛告訴孩子,無論你做什么決定,爸爸媽媽都陪在你的身邊。
其次,尊重孩子叛逆的意愿。
青春期是每一個孩子人格養成、自我發展的關鍵階段,與其去掌控他,不如給足她應該有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展。
所以,或許當我們自己放手,允許孩子去試試的時候,孩子的情感需求反而得到了滿足,叛逆行為自然也會消失。
最后,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平等相處。
其實,我們有時候真的應該收起為人父母高高在上的那一套,我們跟孩子之間,不是在搶奪某一件事情的話語權,也不是在確定一個家庭的掌權者,所以不如放低姿態,和孩子做朋友,那些可能會出現的叛逆,就會消失不見。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夠溫和、友善地看待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用關懷代替嘮叨,用心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