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不聽話怎么辦?
(部分內容來自公眾號“澎湃新聞”,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9月8日,記者在中國各地相冊中尋找孩子不聽話的根源,同時采訪了幾個家庭,問到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一位媽媽說:“我兒子今年15歲,初二開始不聽話了,成績下滑,經常與我頂嘴,我打過他,也罵過我,沒辦法,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币晃话职终f。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么,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孩子不聽話,家長該如何管教呢?
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2-5歲的孩子處于半獨立、半依賴(s – – 獨立)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幫助他們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你”是我的,“我”是他們的,我的”我的,“你”是我的,“他們的自我”得不到表達,就會本能地反抗。
所以,要有這個界限感,就要先了解孩子在幼兒園或者小學生活中的這些情況,為孩子提供一些機會,鼓勵他們與同學進行友好相處,讓孩子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
家長要在小學生活中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四歲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掌握語言表達能力,如果他們在學校里有被霸凌欺負、被孤立,甚至被其他同學欺負,那么,在學校里,他們便需要承受著很多壓力,所以,要讓孩子有充足的自信,這才是對他們最大的保護。
如果孩子的性格完全隨緣,那么,在學校里他們或許會一直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會讓他們在社交中感到孤立無援,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還會產生一種錯覺: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我的同學是不是被孤立了?被欺負的同學會不會向我求助呢?
這種情況,如果家長在校園內無法給予適當的幫助,在網絡上或者虛擬世界里尋求心理支持的話,就需要借助于網絡世界的虛擬世界,和大家拉近距離,尋求理解。
所以,孩子在學校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被孤立、被排擠、被冷落,甚至是被校園暴力等等,但是,在網絡中,這個孩子卻并沒有真正被別人欺負,因為他是“壞孩子”,而不是“好人”,所以,即使這個孩子被欺負,但他還是會想著如何去“拯救”來自于“正常人”的窘境。
所以,要想讓孩子走出網絡游戲,作為家長,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孩子,告訴孩子:“現在你還小,有很多事情是爸爸媽媽可以做的,爸爸媽媽媽依然會陪著你,但是在跟你一起盡最大努力!”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每一個家庭都有希望的,我希望作為家長,都能及時給孩子提供支持,讓孩子感覺到你們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那些被別人傷害的孩子,家長還能做些什么呢?
我認為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孩子一道做好溝通,幫助孩子,接納孩子的現狀。
所以,孩子去網吧之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交流,詢問他為什么喜歡去網吧,或者曾經為什么會沉迷游戲。
然后一同去面對現實,問問孩子最近怎么了,下次怎么才能重新愛上學習呢?
總結一下,孩子玩游戲,迷戀網絡的原因就只有三個,第一,是孩子的自主性。孩子自己愿意學,他才能學得好;第二,是自己的動力。這個動力不是你和孩子天天嘮叨,告訴孩子不能玩游戲,玩游戲太浪費時間,影響學習,給孩子一個不得不學的距離;第三,跟孩子一起約定,每天玩游戲的時間,每次十分鐘,這個人必須陪著他一起玩,一次玩夠了,可以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還可以是20分鐘。
最后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孩子一旦完成,就一定要兌現承諾,如果不按時,就要相應地懲罰,可以是取消一次游戲時間,也可以是做完作業后的獎勵,這樣的制度下來,當孩子知道是怎么做到的時候,慢慢地就會形成習慣。
《禮物有精神》中提到:讓孩子自己意識到沉迷游戲的危害,意識到沉迷游戲的后果。
《少年說》中,有個女孩因為沉迷游戲,和媽媽發生爭執令媽媽生氣,在爭執后,女孩離家出走,而媽媽找到了在門口站著的爸爸。
當女孩傷心欲絕的時候,她哭著跑回了家。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心流體驗”,孩子在游戲中獲得了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滿足。
所以,當孩子被禁止游戲時,他們的心流體驗會比任何網絡游戲都強烈。
當孩子心流體驗是游戲中的精神“興奮劑”時,他們對游戲的投入就會高于一切。
這個世界上的“誘惑”多到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而手機的正面作用,就是一種“心流體驗”。
玩手機的人越來越沉迷,不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少,不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少。
手機的負面影響,遠不止于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