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孩子變得焦慮
13歲孩子變得抑郁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15歲孩子變得焦慮
17歲孩子變得更加焦慮
以前他學習起來是很輕松的,可是現在他卻不快樂,每天都感到煩躁。
前幾天他生日,雖然別人說過生日,但是他很害怕,他想要的禮物卻讓他感覺不快樂。
他還告訴父母,如果父母要買禮物,他們就直接拒絕。
今年5月的一天,他睡過頭了,突然被3個朋友拉去喝咖啡。朋友非但不同意,還給他扣了1000元錢,要讓他先回家。
等他回到家后,發現朋友并沒有回來。
因為朋友擔心他吃錯藥,所以報警。
直到被抓了個正方形。
男孩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并沒有道歉,反而在朋友面前表現得很乖巧。
為什么會這樣?
男孩本身在年齡小,因為父母的教育和保護措施不到位,加上身邊人對他的溺愛,他自己什么都要依照父母的想法。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雖然說,成年人和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聽到孩子的聲音。
但在孩子面前,他們的自我意識卻被壓抑了。
他們完全可以接受孩子的“聽話”,而且,他們在無形之中也忽視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反抗。
真正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所謂的“問題”,是父母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一書中提到:
“一個人如果生活在一個暴力的家庭里,他的性格會是非常暴躁的。
甚至長大后,他的性格也會非常暴躁。”
而且,孩子長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生活,對他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他的脾氣,被暴躁的父母帶大。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長大后,也會成為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所以,父母要反省自己的行為,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找到根源,并且去解決問題。
第三、學會換位思考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使孩子不滿,對父母不滿,孩子自然會有反抗,但是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設身處地去想一想,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我們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行為。
而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還未真正接納自己,沒有真正的接納自己。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時,家長就要及時反省,及時意識到問題的所在,積極行動起來。
可以在孩子學習時做一些事情,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并且孩子愛上學習,才是首要的。
3、多關心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不要一味地責備,要以溝通的方式為主,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比如可以每天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一下,或者可以定期去郊游,讓孩子在不同的時間里獲得不同的成就感。
從而讓孩子愛上學習,讓孩子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讓他認為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
4、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很多孩子不愛學習,跟家長也很有關系。
很多家長把自己對生活的焦慮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把對生活的期望、對孩子的關心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都加在孩子身上。
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的行為,是不是自己有很多不良行為,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家長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總是對孩子的學習施以太大的壓力,更不要老是和其他人攀比。
然后,家長要有信心,多陪伴孩子,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引導孩子,幫助孩子遠離手機
家長不要總是看著孩子去玩手機,家長要有一顆平常心,因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們也要有耐心,時刻提醒孩子,不要總是借口說忙,也不要因為玩手機而耽誤了學習。
在平時,家長也要多抽時間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不要讓孩子因為手機,而分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讓孩子不想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總之,孩子沉迷手機,也是因為手機中的內容太誘惑太多,對于孩子來說,最直接的就是吸引力太大。作為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來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讓孩子真正地感受到父母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