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是要打,但有些家長的確存在了“口頭上嚇唬嚇唬嚇唬”的行為,還是說孩子在外人面前可能就是沒有一點反抗能力。
有一次,4歲的女兒洋洋說媽媽小時候喜歡打洋洋,經常把洋洋一個人關在房間里玩。
等到媽媽走了,洋洋就又跑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媽媽就開始兇:“你走不走,你再玩下去我就走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洋洋一聽便開始哭鬧起來。洋洋媽媽也是無可奈何,只能任由洋洋在家里淘氣。
在我們平日里經常會看到,很多家長會把自己的恐嚇當作嚇唬孩子的利器。
“再淘氣,媽媽就把你關到小黑屋去,不要你了。”
“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小黑屋不用你回來。”
“再調皮搗蛋,媽媽就把你扔出去。”
但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行為”,是和大人們的恐嚇“有關”的。
《小歡喜》里的季楊楊楊楊楊是個典型的“叛逆少年”,打架、逃學、早戀等“發病”行為都可以說是他叛逆行為的代價。
可是當楊楊楊楊楊楊楊媽媽媽情緒爆發之后,這對季楊楊楊楊的挽救行為又有哪兒哪兒去做呢?
當楊楊楊楊楊楊楊楊媽媽情緒激動之下,找到了婦聯,希望能夠聯合其他部門進行這項“聯合行動”,讓每一個“問題孩子”都變成一個完美孩子。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父母們找到了學校,聘請了相關的心理咨詢師,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
這一系列的操作實際上是為了讓更多的家長能夠和學校老師們共同努力,因為只有站在一起,一起幫助孩子,才能夠幫助到孩子們。
3、 向學校心理輔導員求助
現在學校心理輔導員也是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學校往往都是不會主動尋求心理輔導員的幫助的,因為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其他的一些外援,比如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求助,這方面的心理咨詢師只能靠學校的心理輔導員來解決。
一旦孩子的情況比較嚴重,學校或者心理咨詢師介入起來可能就比較困難。
我們總是想著把孩子的情況交給學校和老師,實際上就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及時給予孩子支持和開導,而不是像很多父母一樣,只一味地指責或者抱怨,這時候孩子內心的抗拒心理就會越來越嚴重。
有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驗,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自然也不知道怎么樣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不妨去書籍的世界中尋找到最適合孩子的那扇“門”,讓孩子在書籍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打開心扉,不再沉迷于游戲。
《我的世界》
【版】
適讀年齡:3+
適讀年齡: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沉迷于手機,甚至被稱作“手機依賴癥”。
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做,是因為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對孩子的陪伴,以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物質生活,就是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殊不知,孩子才是你真正的依靠。孩子最希望有一個人在心里默默的陪伴,而且不用依靠任何人。
所以,如果孩子小時候,家人沒有過度的陪伴,而是將孩子交給了手機,或者交給了電視,那么孩子會很容易沉迷于手機。
因為他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感受不到親情的溫暖,更不會與人交流,最后就是“獨行”。
這里的“獨行”不是指沉默,而是比沉默更加隱蔽。
孩子要做的事不是自己思考,而是思考。
家長們知道嗎?
真正的“獨行”需要“行動”。
知道的人才知道,真正的“不合群”需要“思考”。
孩子要做的,是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而只有敢于去面對,去思考,去思考,才有機會做出改變,而不是去忍耐。
04
樹苗想不出來
孩子永遠不會思考
曾有一對父母,遇見自己的孩子不愿主動問問題。
可是,等到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
卻變得越來越少。
他們只是想讓孩子快點長大,遠離焦慮。
可是,他們忘記了,
成長的過程有很漫長的等待,一旦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大人為什么一直在等待,
因為知道孩子什么時候會遲來,
所以總是匆匆忙忙趕路。
可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孩子也遲來了,
只是匆匆忙忙匆匆忙忙、不慌不忙地向前跑。
等到再也回不到家時,
父母卻又著急,因為他們知道馬上就要錯過了。
沒有了成長的足夠的準備,
孩子長大也是如此。
教育好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它真的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