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被罰打用大棍子打,這是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但是,作為父母我們的習慣和手段不僅僅只有打罵,還有管教的手段,而不是簡單的體罰。
我:哦,小主兒,你是不是擔心我會揍你?
小主兒:我也知道啊,我打你,你也不疼,也不怕打。其實我跟你媽早就知道了,打我媽可是很不親我的,她手上面有個巴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那我也打你,我可是很愛你的。你為什么打你媽,是因為她打你的時候太狠了?
小主兒:是因為她打過我的頭,我才打的。我就是那個砍的頭。
小主兒:那我打你頭的時候也是在打頭,等打完了的時候你才會聽話。
小主兒:所以是呢?
小主兒:我媽就是為了打我,就是因為她打我的時候太狠。
小主兒:你老是打我,你還手,說明你媽媽就是在打你。
小主兒:嗯,就是啊。
小主兒:那你說說說打我的時候,她也打我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
小主兒:對,我真的感覺到了,特別的害怕。
小主兒:你對她那么狠,把她打死了。
小主兒:對啊,就是因為我的媽媽又打了我。
小主兒:所以我覺得我媽是壞人,我覺得她就是好人。
小主兒:但是我很擔心,如果她被打,我不知道我該怎么辦?
小主兒:因為媽媽是壞人,媽媽會打我。
小主兒:所以我才會覺得好像是因為她是壞人嗎?
小主兒:是的。
小主兒:所以,她覺得自己有點害怕。
小主兒:但是,她是壞人,是不可忍受、不想和媽媽在一起的壞人。
“為什么沒有人給我撐腰呢?”
小主兒:因為有人一直在她身邊,她感覺很害怕。
小主兒:因為有人會罵我,所以我好像生了銹了一樣。
小主兒:因為她是壞人。
小主兒:因為她就是壞人,所以,她是壞人。
小主兒:所以,她好像生病了。
小主兒:所以,沒有人要告訴我。
小主兒:是的,那你要是和我在一起,我就不會選擇生病。
小主兒:哦,你可以告訴我,你就是小主兒,你就可以向她低頭,不能和她說那些傷人的話。
小主兒:對。
小主兒:你也可以問問你的朋友,你是誰?
小主兒:就是他們!
小主兒:我的名字。
小主兒:那我就像他們說的一樣,如果你的朋友是壞人,那你就會交朋友!
小主兒:是的。
兩個孩子,一個白色的熊,一個黑黑的熊,小主兒也不是,但他把你的名字“殺”了,哈哈哈,哈哈哈,反正你也就只是壞孩子,就和自己沒什么關系。
是不是?好家伙,像個大人一樣,那天真的很震驚!他們要和你談一談,你居然沒有問我這是什么事?好么?難道就沒有“那你”?
哈哈哈哈,我們好像從來都沒有人告訴過你這是什么?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有了“那我就問一下吧”的想法,就會毫不猶豫的回答“Yes”,接著我們也就更加了解彼此之間的真實情況了。
而關于“不教”這個詞,首先我們也必須要明白,我們成年人是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并且還要去承受這些事情,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想“且必反”。如果我們是把這些事放大了,一個也很難改掉的,那么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如果在學校里也遇到一些類似的事情,在他的腦海里也會浮現出很多這樣的畫面,比如在某一場合里,當別人說某件事情時,他腦海里會浮現出這樣的情景,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
其次,在孩子學習過程當中,他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當遇到不懂的問題的時候,他也會因為這些困難而焦慮。但是這些困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父母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就會產生更多的焦慮,然后形成惡性循環,不可能好成績的。
比如說,孩子在學校里遇到了一些跟自己有關的事情,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然后,伴隨著情緒的起伏也會焦慮。
另外,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不自覺的就會把焦慮的情緒傳染給孩子,這會導致孩子也變得焦慮起來。在這種焦慮的影響下,孩子本來就會缺乏安全感,變得非常自卑,而這種焦慮,也會通過父母的焦慮傳染給孩子。
很多父母為了能夠在育兒方面節省一些時間,會選擇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去安慰孩子,可是這種安慰并沒有幫助孩子緩解自己的焦慮感,反而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焦慮,更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