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中心成立于2007年,目前已成立了六十多里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中心擁有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心理咨詢師共計1 個班。專職老師從心理健康專業角度出發,結合青少年心理特點,基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精神心理障礙治療體系,尤其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尤其擅長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以及對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厭學、網絡成癮等常見精神心理問題的研究。
專家們還從患者的原生家庭入手,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更好地幫助其回歸校園生活。
走出校門,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
其實,針對“沉迷游戲”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亟待解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雪告訴記者,在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研究中,游戲成癮性門診經常被貼上了“游戲成癮”的標簽。
其實,青少年患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自控能力差、情緒波動大、玩游戲的時間長度超出正常范圍、堅持“游戲成癮”,以致成績下滑、自我封閉、拒絕和父母溝通,親情淡漠,與父母老師對抗。這些問題都有可能是“網絡游戲成癮”引起的。
李雪表示,針對“游戲成癮”,國家衛健委曾制定了《綜合治療網絡成癮》。“第一個治療強調是專業機構的干預。”李雪表示,臨床上最常見的“游戲成癮”是賭博成癮、酒精成癮、游戲成癮。
第三個治療,是行為成癮。李雪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戒除網癮,但卻沒有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在臨床上治療“網癮”通常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而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一種結合臨床心理干預訓練,而心理治療是需要采用個體化的方法,除了通過個體化的個體心理輔導,家庭治療,還需要配合藥物治療,對于不同階段的孩子,家長需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相關專家介紹,對于網癮是否需要特別注意的還是要看孩子的日常行為,比如孩子是否黑白顛倒、經常無故打人、很少與人交流,對家人也沒有耐心、喜歡逃避現實,這些都需要家長的心理干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師”
“要讓孩子放下手機,家長先要做到不沉迷手機。”南京市秦淮人中等學校長、南京市秦淮人周國平湖實驗學校校長繆建芳說,要實現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需要依靠校校的心理輔導員、駐校社工等提前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緩解學生壓力。學校與家長聯手,引導學生在校內合理使用手機。
“手機依賴癥”的形成原因
劉慶山認為,學校對學生的手機管理措施不當,手機管理工作越來越困難。學校通過班會和家委會的方式,加強管理,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一是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讓學生擁有更加廣泛的興趣愛好,有更大的創造力;二是為了防止手機輻射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要加強手機管理,避免出現‘手機綜合癥’,對學生加強管理。”
他呼吁學生合理使用手機,不為了只是為了玩而玩
而一味責怪
是沒有任何一個班級的老師和校長是這樣做的。國家明確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這其實是對學生的一種行為準則。“禁令夕,學生們開始對手機好奇。學校不向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學校強制沒收后,問題就比較嚴重,不僅僅是管理方式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
對于一些手機游戲,雖然學校嚴格控制了學生玩手機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有偷偷摸摸玩手機的行為,老師也是管不了。
有媒體報道,家住雁湖附近的一位家長,發現孩子沉迷于玩手機游戲,于是便與孩子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終孩子不得已離開了家,家在大雨中獨自一人,正如許多家長對孩子說的那樣:“手機游戲可以玩,但要懂得節制,對于成績,我們不做過多的干涉。”
孩子的確需要娛樂放松,但玩游戲的時間要控制,該上學的時候一定要上,該做家務的時候一定要做家務,孩子成長過程中,玩游戲會占據他太多的時間,甚至影響他的學習和生活,這對他的未來是一種很大的隱患。
孩子對游戲的興趣愛好,是宜疏不宜堵
家長要了解孩子喜歡游戲的原因,盡可能給他創造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讓他自由自在地玩。孩子在父母嚴苛的管理下,會養成電子游戲的興趣愛好,因此,不要嚴苛地規定孩子玩電子游戲的時間,而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合適的時間,讓孩子能夠在電子游戲中找到自己的快樂,從而戒掉游戲。
身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切忌高高在上,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游戲清單,明確孩子什么時候可以玩游戲,什么時候不可以玩游戲。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