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未成年沉迷網絡(防止未成年沉迷網)
關愛未成年人預防沉迷網絡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目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網絡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比例接近10%。什么樣的行為是網絡成癮?怎樣預防和控制網絡沉迷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網癮高發人群有哪些?網絡成癮的六大征兆是什么?如何預防網絡成癮?下面帶你來了解什么是網絡成癮?
根據《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沖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后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網癮高發人群有哪些?
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5.4%。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雖然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既往研究顯示,游戲成癮的流行率約為0.7%—27.5%。
孩子沉迷網絡6大征兆
產生耐受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上網會產生耐受性。最初,孩子可能玩10分鐘就滿足了,之后卻需要越來越長的時間時,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
對其他事情喪失興趣:如果一個孩子過去很喜歡踢足球、與小伙伴們一起玩或者喜歡爬樹,現在卻對諸如此類的事情喪失興趣,而只喜歡花上幾個小時上網,說明他可能已經對上網成癮。
控制力下降:成癮者通常控制力下降。如果父母強行不讓他們上網,他們可能會有一些不良表現,但不一定是成癮表現。
撒謊:撒謊稱自己沒上網,偷偷將上網帶進臥室或者在其他隱秘的地方玩,又或者通過欺瞞家人的方式讓自己多玩一會電腦,所有這些都是成癮表現。
回避負面情緒:成癮者往往借助藥物或者某種活動和行為避免自己出現負面情緒。上網的孩子如果回避悲痛、壓力或者負面情緒可能是成癮的一種表現。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在和人打架或者和父母爭吵之后便上網,說明他可能在用這種方式應對負面情緒。
成績下降,失去朋友:失去重要朋友和學習成績下降也是成癮的表現。如果過度沉湎于上網,孩子的人際關系可能出現問題,失去朋友,同時學習成績也會下降。上網成癮的孩子會將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
怎樣預防孩子沉迷網絡?
教育部發出《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引導家長積極、快速行動起來,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信中還有“防迷網”三字文,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注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注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多表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現實生活的成就感;學校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將注意力從網絡虛擬世界轉向真實世界。對青少年自身而言,要正確認識網絡,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出現沉迷網絡的想法時,要反復告誡自己網癮的危害并積極尋求幫助,以抵制網絡對自身的影響。
幫孩子培養一兩種愛好或特長
易沉迷網絡游戲的孩子,多數是缺乏溫情教養方式的孩子;不會應對壓力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和自我認同度低的孩子,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培養孩子某些愛好或特長,比如音樂、某項體育活動,讓孩子在學習之外,多做有益于健康的活動。
家長要做好孩子的好榜樣
建議家長們成為“三好家長”,“好關系、好方法、好榜樣”,和孩子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用傾聽的方法解決爭端,首先從自己做起,有節制地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做孩子的好榜樣。
鍛煉孩子的自主性
沉迷網絡從而產生一些不良后果的,多是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階段的孩子。鍛煉孩子的自主性,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積極補上這一課。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從小選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錯了自己承擔后果,做對了自己承擔喜悅。如果家長和教師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他們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更容易偏向網絡,因為在那里,他們是可以完全做主的。同時對于家長來說,要給予孩子規范使用網絡的節奏感,讓他們早日形成自己規劃生活的能力。
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