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搗亂父母說他還是個孩(熊孩子的問題行為)
前段時間,在上海某小區(qū)的核酸檢測點,有個10歲孩子踩著平衡車來做核酸。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yǎng),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xiàn)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yè),家長你認可嗎?
為了維持秩序,避免磕碰到他人,社區(qū)志愿者對其進行了勸阻,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個年方十歲,不過四五年級的小男孩,不但不肯從車上下來,還情緒特別激動。
之后竟然回家拿了把刀,沖到現(xiàn)場找到志愿者,要“惹是生非”。
好在被周圍正在等待做核酸的熱心群眾制止,才沒有釀成大禍。
而令人驚愕的是,這個偏激易怒的小男孩,隨后開始躺在地上“撒潑打滾”,還出言不遜地辱罵志愿者。
不得不說,顯得既丟臉、又奇葩,還特別欠缺素質。
對此,很多網友都說: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但是在我看來,這個孩子的如此行為,一是太過自私任性,二是沒有規(guī)則意識,三是情緒表達能力差。

第一,自私任性。
被父母和老人過分寵溺的孩子,往往都有這樣的性格特征。
其實很多家庭都是這樣,父母每天忙于工作,早出晚歸地在外打拼,孩子待在家里,能有老人幫忙照顧都已經很不錯了,哪里還好意思和老人談什么教育方式和觀念。
但是老一輩父母,自小因為生活拮據,成家后對兒女在經濟上的給予乏善可陳,因而在老年后,在陪伴和管教孫子的時候,但凡退休金領到手,必然要帶著小孩子好好消費一番。
而那些沒有退休金,為了貼補家用而到處撿廢品的老人,在給孩子買玩具和零食時,也往往大方得可怕。
正是因為,孩子的任性奢求,總能被父母老人不打折扣地縱容和實現(xiàn),這就使得孩子的心里,對得失與獲得,以及大人們?yōu)榱苏疹欁约旱娘嬍称鹁樱瑢崿F(xiàn)自己的奇思妙想而付出的艱辛困苦,往往抱著一種無所謂、很正常的“潦草”態(tài)度。
表現(xiàn)在外人面前,就是無可辯駁的“自私自利”。
第二,沒有規(guī)則意識。
這一點,是老人教育和父母教育最大的區(qū)別。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看見,但凡孩子不聽話,在父母對其打罵責罰的時候,無論對錯,無所謂底線,老人都會趕快沖過去,一把抱住孩子保護起來。
這個時候的家長,就算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拿自己的父母撒氣啊。
結果每每有老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自然會覺得有恃無恐,甚至連父母的話也不放在眼里。
所以說,年輕父母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當然是好事,可要是因為老人無限度地寵溺嬌慣,讓孩子在幼年和童年階段沒有建立起“規(guī)則意識”,到了學校和社會上,依然以自我為主,說話做事都很少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不惜以傷害和威脅別人,以達到滿足自身。訴求的目的
這樣的教育,顯然是失敗的。
第三,情緒表達能力差。
其實很多孩子,在自身遭遇負面情緒的同時,無法做出客觀理性的回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一直以來,都沒有起到積極正向的示范作用。
孩子不小心摔了碗,有些父母也不講什么道理,上來就是打罵責罰;
孩子考試成績退步,有些父母根本不看試卷,就是“吼叫訓斥”了事;
孩子和其他孩子打架,有些父母不論對錯,只要孩子打贏就行。
結果一直以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都是在漠視、埋怨和憤怒的情緒下進行。
可以說在父母身邊,孩子只學會了大吵大鬧、大吼大叫,不是在言辭上侮辱他人,就是抄起棍棒和刀子,在生命安全上威脅他人。
試圖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因為害怕而遷就自己的任性放肆。
所以在上海某小區(qū)的核酸檢測點,才會有這樣一個,被父母和老人寵溺,毫無規(guī)則意識,情緒表達能力也一塌糊涂的“熊孩子”。
總之,“熊孩子”的錯誤言行,肯定要怪父母。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適當?shù)貙檺蹮o可厚非,但不能因為“為了孩子好”,就不講原則、不分對錯地縱容和放任孩子在言語行為上一路走入“歧途”。
那么等孩子長大,因為童年時接受的不當教育,而在情緒性格上有缺陷,很可能會學著父母的樣子,以錯誤、粗暴和無禮的方式對待別人。
如此一來,不但對他未來的健康成長和前途命運會造成負面影響,對他將來的家庭和事業(yè)也是非常不利的。
若是等到孩子犯下大錯,那可就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