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不好看為什么還拍(如何看待國產?。?/p>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編輯 | 何潤萱
開播十五天,由黃磊、海清合作的《小歡喜》在暑期檔里橫空出世,以豆瓣8.1的評分,成為今年暑期檔國產電視劇里的高口碑劇。根據云合數據顯示,《小歡喜》以13.08%的市場占有率位列電視劇劇霸屏榜第一;衛視方面,這部劇在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的最新收視率(8月13日)也均超過了1.2%。
《小歡喜》位列電視劇劇霸屏榜第一
能做到這些成績,在《小歡喜》總制片人徐曉鷗看來,還是因為找對了教育這個切口。
“經過《小別離》的論證以后,我們發現觀眾更關注的還是親子關系、教育、代際之間的磨合。這是在影視劇里很少看到的,也是生活中很大的一個痛點和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
基于上述考量,在《小別離》殺青的時候,主創方就和主演黃磊在一起共同構思了《小歡喜》的雛形。不同的是,《小歡喜》關注的人群“成長了”:變成了即將高考的準成年高中生們。相比《小別離》里稚嫩的初中生們,這些少年的想法更加獨立,和父母的沖突也更加明顯。
《小歡喜》劇照
在劇中,選取了三個家庭作為故事主角:這當中有控制欲極強的單親媽媽和學霸女兒的矛盾,有望子成龍的父母和“學渣”兒子的矛盾,也有典型官員父親和對他情感疏離、叛逆兒子的矛盾……這些都是檸萌影業在一年多的田野調查里抽取出來的普通人的真實故事。
不普通的地方在于,《小歡喜》給了這些矛盾一個溫暖的結尾,這可能是現實故事里不常見的溫情。以下為毒眸與《小歡喜》總制片人徐曉鷗的對話。
毒眸:檸萌影業是基于怎么樣的考量,想過要打造出“教育三部曲”?
徐曉鷗:其實在《小別離》的創作過程當中,我們覺得找到了一種新的,能夠解剖當下生活的一個角度和窗口。《小別離》播出后有了一個很好的效果以及社會的反響,讓我們意識到可以從教育切口來切入生活、還原生活。這個題材很獨特,也很有表達的可能性,當時就已經準備要做《小歡喜》。
教育其實是全社會非常關注的一個焦點,也是現在我認為家庭里最大的重心。教育劇雖然從根本上說還是一個家庭劇、生活劇,但是故事的主體不再是夫妻情感、婆媳關系、代際代溝上,而是從教育的角度來切入生活。
而教育也可以是一個非常疊加的話題,涵蓋著當下親子情感,人物的面貌和三觀,包括所有家庭成員的性格等等。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教育話題是一個很有可為的題材,因此我們不斷地堅定了要做下去的一個決心。
毒眸:《小歡喜》里三個不同家庭形態的設置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
徐曉鷗:首先黃磊和海清一家是主線。在《小別離》里,主線會比較突出,另外兩家相對輔助一些。但是這次觀眾會非常明顯地感覺到,三家人的戲份都會比較重,甚至有的時候主線家庭的戲劇會更清淡一點,另外兩家的沖突反而濃烈一點,從整體上增加著這部劇整體層面的豐富性。
《小歡喜》中的另外兩個家庭的沖突更濃烈
我們是在大量的采訪中截取了三個家庭的縮影。《小歡喜》本是魯引弓老師的同名小說,他在寫作之初的2017年,就走訪了幾所中學,開了很多座談會,甚至和很多學生去聊天溝通,在上百上千的學生當中選取出來這些樣本。一家最普通的人家,可能會有一個侄子是家庭里的新來者;一家是離異家庭,有一個女兒和控制欲比較強的媽媽;一家則是典型的官員家庭。
依托大量的采訪后寫作的速度就會很快。我們在前年的夏天就收到了魯引弓的小說稿,然后花費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進行劇本修改,并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比如說黃磊、海清這一對父母,我們就會往更加符合他倆人設的方向去進行調整,基本上這三家人都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黃磊、海清這對父母會往更符合他倆的人設方向調整
毒眸:在三個家庭形態里,為什么會選擇中產階級來作為劇情展開的階層基底?
徐曉鷗:我們沒有虛化地理概念,其實就是以北京作為基礎,而這種設置它基本符合一線城市家庭的狀況。如果過于虛化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做到一些細節的真實。比如說高考600分的成績,在北京和在上海完全是兩個概念。其實主線的主人公家庭也很普通,后面的劇情也會出現失業等情形,所以他們也是中國家庭里畫像最多的代表。
毒眸:教育題劇應該加入一些家庭倫理的東西嗎?
徐曉鷗:其實我在做《小別離》的時候,心里還沒有那么的篤定,因為教育題材畢竟是比較小的切口,更何況那時整個市場同類題材幾乎沒有,我們不確定能不能引發更多的共鳴,所以就在想,要不要向市場借一些經驗來參考。比如說加入一些中年危機,一些家庭的困境之類的。
但經過《小別離》的論證以后,我們發現觀眾更關注的還是親子關系、教育、代際之間的磨合。這是在影視劇里很少看到的,也是生活中很大的一個痛點和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難題。所以我們在做《小歡喜》的時候,就很確定地往教育的方向發展,《小歡喜》從開始一直到結束,整體的故事緊緊扣住的是高考和教育的主題。
整體的故事緊扣高考和教育的主題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加入家庭倫理元素,沒有對或不對之分,主要還是看創作者想表達的本意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你想表達的是中年人的困惑,那就應該講。但對于《小歡喜》而言,更多的是想表達在高考這一年當中,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變化。
毒眸:在劇中怎樣體現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一些矛盾?
徐曉鷗:我們這次沒有寫家庭內部非常極致的矛盾,《小歡喜》里所有的家庭總體上都是洋溢著愛。內部沒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既不鬧離婚也不爭財產,父母所有的向心力都在孩子的身上,而且夫妻之間都是相互扶持的,哪怕是兩個離婚的父母,他們的勁都是往一處使。
我們希望這個矛盾是極其生活化,因為普通家庭里沒有那么多激烈的沖突,大多數都是基本和睦,但小摩擦不斷的狀態。從大的層面上來說,那些天天在家里打得雞飛狗跳的家庭畢竟是少數,所以我們更想還原的是在你身邊看到的最普通的家庭,而不是極致家庭的故事。
《小歡喜》更想還原的是最普通的家庭
毒眸:教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和落地的難點都分別體現在什么方面?
徐曉鷗:我覺得首先最難的點是如何體現“真”。其實在教育劇這條線上,你要選取一些矛盾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一些戲劇矛盾比較激烈的劇確實生活里也存在,大家可能在新聞里多多少少都會看到一些,但我覺得這個不是真,這個是超出了普通人的生活邏輯。
另外一個難點是呈現普通人的生活邏輯。在一個風平浪靜和睦和諧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你面臨的教育問題的重點在哪?解決方法是什么?有多少路徑可以嘗試?這個都是需要創作者第一要有有深刻的生活體會,要有多方面的采訪,而不是僅限于個人的體驗。
其次包括對整體的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對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對未來這一代人的風貌,必須要在清晰的邏輯和觀念的基礎上,才能寫出符合真實的作品。
毒眸:今年暑期檔的教育劇其實還挺多的,你覺得這些題材的出現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
徐曉鷗:我覺得教育是一個大話題,不算是什么風口也不是什么偶然,就是一個家庭劇,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分支,也是一個很主流的題材,一個永遠都在的題材。可能因為今年播出也都是上兩年一直在研發的,我覺得以后每年都會出現。
教育是一個很主流的題材
毒眸:以海清和黃磊為例的家庭形態又是“虎媽貓爸”的典型搭配,您會覺得這樣設置會不會已經是是一種套路化了?
徐曉鷗:其實我并不覺得,從中國教育的家庭基礎上來說,一般都是以媽媽為主的家庭教育者形象,“虎媽貓爸”這樣設置,代表著一種基本性,其實是中國大多數家庭呈現出的一種狀態。我覺得關鍵還是在人物當中,他們會出現什么樣的新變化。同樣是海清和黃磊搭檔,在《小歡喜》里帶兒子和在《小別離》里帶女兒,呈現出的就是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