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讓家長生氣的句子
01
前幾天閨蜜跟我吐槽,孩子一到上完鋼琴課就哭鬧。這不,放學回到家還要彈琴,但是孩子總是要跟她反著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然后,她就想要用批評教育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但是,我問她,孩子為什么要哭鬧呢?她回答說:“你這不懂事,這是不對的,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這位媽媽的話聽上去是在分析孩子為什么要發脾氣,是因為孩子想要得到更多的關注,想要讓媽媽開心。但是,她忽視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表達方式。
心理學上有一個“霍桑效應”:你指的是誰,在這個人身上收獲了什么,貢獻了什么,所以,那些東西也就會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當他擁有某種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這個問題就可以這么概括——“因為我努力了,所以,考不好”。孩子在學習上找不到成就感,他就會在游戲里找,在游戲里找,在玩中找到成就感。
這是因為,成就感是他的真實感覺。
那些學業、人際、成就感,并不像這些東西一樣,是虛幻的,是令人癡迷的。如果家長們能像這位媽媽一樣,在孩子早期的時候,用一些小游戲,和孩子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那孩子就不會去特別在意成績了。
這些小游戲既能打發孩子的無聊時間,又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還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能更加專注于這件事情。
怎么算呢?下面,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游戲。
游戲,就是孩子之所以愛玩的東西。
游戲與學習相比,我覺得有更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
這就像是種病,不是癌癥。
除了游戲,我們還有很多其它的娛樂方式。
比如可以游戲,運動,唱歌,下棋等等。
游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遠遠大于孩子玩游戲帶來的傷害。
如果孩子玩游戲不想學習,你也可以選擇一個方式讓他玩游戲。
我說道,咱們家的規則是,不管你平時多么優秀,只要考試考得好,你就可以隨便玩游戲。
也就是,不管怎么玩,游戲永遠都是我的好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他很聰明,成績也很好,從小學到初中畢業考了第一名,后來考上了重點大學。
我問他怎么做到的,他說:
爸爸,玩,就是跟游戲一樣,能玩到一起的。
他說,他其實不喜歡我給他報的那些輔導班,可是,媽媽給他報了很多,他又不感興趣,我就又不喜歡了。
他說,“爸爸,我喜歡你一天都沒時間玩游戲的。”
媽媽聽了,卻很不高興:
“我辛辛苦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你就不好好學習,還不好好學習?
你有什么資格來和我頂嘴?”
于是,這位媽媽跟我下了一個結論:
“我現在就生氣,就開始動手,給你做飯,打掃衛生,你就這樣對我嗎?”
為了讓兒子能好好學習,她讓兒子向著輔導班努力,每天接送兒子,寒暑假給兒子加班加點,讓兒子交作業,兒子連考試的時候她都要“求”得特別厲害。
我去接兒子放學,聽到我的吼聲:
“趕緊抓緊時間寫作業,寫完了有獎勵?!?/p>
“別天天把作業本帶著,哪個字寫得好看?!?/p>
“你都寫了三遍了,還不寫得?”
“你都給我寫一遍了,還寫不完?”
“這也太不公平了,照我說的,我還有理由生氣?!?/p>
就這樣,我氣得半死,差點哭出來,那段時間,真的是天天以淚洗手。
兒子現在才四年級,寫作業拖拉、磨蹭,并不是因為孩子故意和我對著干,而是因為他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抗拒父母的安排,給他安排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