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家教更有利于孩子成長(對孩子立規矩的看法)
教育評論: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教育評論: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王營
調查發現,雖然部分孩子在國外研學或學習期間,在眼界、學習成果上都得到了提高,但許多不文明行為,比如大聲喧嘩、不知禮讓、在課堂上玩手機游戲、逛商場替家長“血拼”等,讓帶隊老師尷尬不已。再加上家長的各種不放心,帶隊老師就像帶隊“保姆”。
對于孩子在外國學習期間的不文明行為,此前有過很多報道,原因大多集中于學校思想品德教育不到位,導致有些孩子缺乏教養。但有專家認為:“孩子們出現這些不恰當的舉動,家庭教育不當是禍根。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應該從家庭教育著手,家長們必須學會給孩子立規矩,比如什么時候能用手機、可以支配多少錢等等,孩子學會規矩才能有教養,才能真正走向社會。”
家長學會給孩子立規矩,其實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縛束孩子的個性。習慣決定命運,也顯示出一個孩子的教養,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事實證明,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但不會影響自己的個性,反而會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沒有樹立規矩意識,沒有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不遵守基本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禮儀,孩子將來的發展就可能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這無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來。
教育評論: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依據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制定必要的家訓、家規、家風。家規不僅要包括日常問候、門限時間、關燈時間、玩電腦時間等家庭生活的具體要求,還要包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撒謊、遵行公共秩序等社會規范。為了讓孩子懂得并遵守這些規矩,在制定家規時,父母要和孩子認真討論,傾聽孩子的意見,并和孩子共同遵守這些家規。
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則是:低起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活動,求變化,勤矯正。有關研究表明,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發揮主導作用,要多正向激勵,少批評埋怨,多肯定孩子對某一良好行為的堅持精神,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意志力。
教育評論: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為了督促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在制定家訓、家規、家風時,家庭和學校要積極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要學習有關孩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家長要首先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讀書、學習習慣,帶頭遵守家規,不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二是家長要明確學校在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一些具體要求,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工作。家長應主動向學校靠攏,多向老師請教,所制定的家規要與學校同步,有意識地和學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要定期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取得聯系,反饋學生的在家庭中的表現,鞏固學生已經形成好習慣,矯正不良行為。同時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會、培訓會和專題研討會,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三是家長要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人無完人,對于孩子在行為習慣方面的主要優點和缺點,家長要做到心中有數。尤其要清楚自己的孩子在行為習慣方面的弱點,在與學校和班主任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矯正方案。同時,要配合學校完成每學期對學生進行的行為習慣評價,如實填寫各類評價表格,充分發揮家長在評價學生方面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