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在面試過程中,被問到一個跟崗位無關的問題:你如何教導孩子,讓他不那么調皮?
我愣了一下,確實沒想到面試會被問到育兒的問題,但好在我確實對這個問題有過研究。
我回答:首先我不認為調皮本身是一種“不良行為”,孩子調皮分兩種情況:
1、探索世界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探索世界,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幼兒。而沖突的是,他們的大腦還沒有對危險性達成判斷,因此一些行為展現在大人面前的是調皮。這種情況需要提前給孩子立規矩:關于哪些行為具有自身的危險性、哪些行為會給他人造成傷害,因此這些行為不可以做。相當于劃一個圈,圈外的你不要去,圈內的你隨便探索。因此要看環境和場和來界定,而不能單一的論孩子是否調皮。
2、調皮背后也可能是為了引發你的關注,因為據他的長期觀察,只有當他發出奇怪的聲音、做出出格的舉動的時候,爸爸媽媽才會關注到我。因此他為了達到他的訴求(求得關注、求得歸屬感等),繼而做出這種行為。本質上他并不清楚哪些行為是“不良行為”。我們要解決背后的緣由,而非單純的控制孩子的調皮行為。
以上兩種情況我們摸清楚后,該怎么辦呢?
首先需要與孩子進行一場平等對話。所謂平等對話,意味著互相尊重,而不是你說孩子聽,那叫說教。
“媽媽注意到,你有好幾次這樣了,你能跟媽媽說說嗎?為什么想那么做?”
需要注意談話的氛圍和你的語氣。
氛圍很好理解,比如晚餐時間、睡前故事環節,比較放松溫馨的時刻。
語氣這一點可能比較巧妙,很多父母未必能注意到,可能自以為自己語氣是正常的。但你可以回憶一下,你是不是經常不自覺地語氣就變成責問或者嘲諷了?可怕的是我們很多時候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孩子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
比如同一句話“說說看,從這件事中你學到了什么?”,用溫和引導的語氣說出來,和用嘲諷的語氣說出來,給孩子的感受是皆然不同的。前者帶來信任和親切,后者帶來疏遠和敵意。關于個中語氣的不同,我們可以自己腦部一下。
有時候你會發現身邊某個媽媽跟她的孩子講話的時候語氣和表請很“夸張”,其實她有她的道理——她在向孩子傳遞正向的情緒。
我們的對話中,需要達成共識,并且引導孩子自己找出解決方案。
“那我們怎么樣才能不犯這樣的錯誤呢?不如,你想一個辦法,媽媽想一個辦法,我們明天來相互討論一下,好不好?”
當我們對解決方案達成一致后,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規避這一“不良行為”。我們不妨也把每一次監督當成對我們自己的一種學習機會,假如我們幫助孩子鞏固了正向的言行,那么以后我們的每一場談話都將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而不會給孩子一種“媽媽只是說說而已”的印象。
讓我們自己成為榜樣吧,這很難做到,但只要方向是對的,難有何懼?每走一步,都是離成功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