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研究人際關系對兒童的心理影響這些人際關系包括(同伴交往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必然有影響,但孩子不是被父母教導著適應社會的,他是在外界同齡人群體里找到自我,在社會環境里適應外界文化,從而成為社會的合格一分子。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薩姐
作者:木青
知乎有一個熱門提問: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透過回答你會發現,它其實更像一個樹洞,字字句句充斥著一群成年人的控訴:父母感情不和,父母亂發脾氣,父母逼迫孩子學習,父母控制孩子生活……
有網友說:大到可以塑造一個人的人格,甚至需要用余下的一生去修正。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原生家庭”仿佛成為悲傷之源,萬惡之根,似乎生命中的每一個不如意,都能夠在原生家庭的影子里找到原因。
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總是本能地將原因聚焦在原生養育上,一代又一代往上溯源。
面對鋪天蓋地的討伐聲,不禁令人質疑: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夸大?
01
父母,不是孩子的人生底色
人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為了帶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新時代的父母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武裝自己,卻在教育實踐里患得患失,生怕自己的不當言行,帶給孩子長遠影響。
然而,心理學實驗卻會告訴你: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其實沒那么重要!甚至,有的時候,父母可能還不如一只黑猩猩來得重要。
實驗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教授斯羅普·凱洛格和妻子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抱回一只7個半月大的黑猩猩和自己10個月大的兒子唐納德共同撫養,猩猩享受和人一樣的撫養待遇,接受一樣的成長訓練。
坐一樣的凳子,吃一樣的食物,喝一樣的飲料,
即便父母逗樂他們的時候,都會選擇同一個身體位置撓癢癢。
黑猩猩和唐納德相伴長大,教授設計了很多測試,也記錄下他們在方方面面的表現。
是孩子更聰明,還是黑猩猩更聰明?是孩子影響了黑猩猩成長,還是黑猩猩影響了孩子成長?
測試記錄結果令人震驚:在相伴的9個月時間里,黑猩猩的表現比同齡的唐納德更加優秀!
它比孩子更早學會用勺子吃飯,更早學會擰門把手開門;它懂得借助凳子,去取懸在房頂的餅干;它在犯錯誤的時候,會用擁抱和親吻方式央求父母原諒。
黑猩猩就像孩子王,帶著唐納德到處調皮搗蛋;反觀唐納德,他卻更像個“小跟班”,唯一的特長就是表現出很強的模仿力。
他模仿黑猩猩索要食物時發出叫聲,模仿拿到食物后發出猩猩特有的喘息,模仿猩猩走路姿勢,用四肢行走的時間比雙腳走路時間更長。
甚至,他還學會了猩猩的一些壞習慣,用嘴咬人,用嘴叼東西……
在為期9個月的實驗過程中,唐納德僅僅學會了3個英語單詞,相比同齡美國小朋友19個月就能說50多個單詞,并可以把單詞組合成短語,唐納德拉開明顯差距。
原計劃5年的實驗在9個月后被緊急叫停,唐納德和黑猩猩都被送回了原來的生活軌道。
明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的行為舉止為什么卻會更像猩猩?
《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指出:
一個人長期的人格發展=基因(50%)+同輩環境(40%+)+家庭教養(10%)
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更深的是來自“同伴”的力量。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哪怕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他們會對陌生人警覺,卻會對同齡嬰兒示好,用成人聽不懂的“嬰兒語”,交流著彼此的悄悄話。
你也會發現,無論身處哪個環境,孩子本能會和孩子打成一片,玩得忘乎所以,那些父母出門前的訓誡早已拋到九霄云外。
無論身處哪個階段,對于孩子而言,他們第一時間尋找的目標,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同類,哪怕對方是一只黑猩猩。
因為,在孩子心中,同齡同伴是“我們”,父母卻是“他們”。
02
同伴,才是孩子的“心理群體”
很多人都擁有一個美好的“教養設想”,充滿期待地認為:
父母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用愛與尊重對待孩子。
那么,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勢必優秀。
他們能更快適應適合,更好管理自己的生活,擁有更融洽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研究卻發現: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孩子認為自己所屬的同輩的“心理群體”。
譬如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他曾經是媽媽眼里的乖寶寶,聽話、成績優異,每天過著學校、書店、家三點一線的生活。
改變,從朱朝陽邀請曾經的小伙伴嚴良帶著普普走進家門后,他的生活開始失控。
嚴良教會了朱朝陽用喊“你大爺的!”方式發泄心中的憤怒與仇恨,也教他用打架進行自我防衛;
而普普一句“朝陽哥哥你真聰明”,則讓朱朝陽獲得了在學校從未得到過的認同感。
嚴良和普普帶來的友誼,向朱朝陽的生活開啟了另一扇看風景的窗;而在同伴的分享中,朱朝陽也體驗到了更豐富的人生嘗試。
三個小伙伴仿佛“命運共同體”,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隨著劇情發展,朱朝陽徹底沉淪,幫助張東升偷出冷庫鑰匙,對警察幾次撒謊,寫下并不真實的日記以求自保……
中國老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孩子認同了他眼里值得靠近的同輩為自己的歸屬群體,他們就會努力成為那個群體的模樣。
換句話說,同輩群體才是塑造孩子行為和性格的煉廠,決定了孩子長大以后會成為什么樣。
“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
“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學校兩個樣?”
“為什么孩子一出家門,就變了樣?”
答案,或就在于此。
孩子不是被父母教導著適應社會的,他是在外界同齡人群體里找到自我,在社會環境里適應外界文化,從而成為社會的合格一分子。
誠然,父母對孩子必然有影響,但最終只有“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時”或者“孩子處于家庭情境里時”,影響效應才顯現。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小,比起原生家庭,家外面同齡人的圈子,才是孩子更在意的群體。
他們并不想做父母眼里的“好孩子”,他們只想做自己認為的“成功孩子”。
03
好的原生家庭,從孩子“被看見”開始
明明竭盡所能給了孩子最理想的生活,孩子卻偏偏不領情,犯著擰勁站在父母的對立面。
很多父母在育兒中感到沮喪,但實際上,那些“擰巴”的童年,都源于“孩子從未被父母看見”。
央視有一部紀錄片叫《鏡子》,有個叫“家明”的問題孩子對著攝像機絕望地質問:
“我永遠都沒有自己的想法,什么都跟著他們想法來做,無論干什么都必須要經過他們同意,我要是一直在他們這種想法下活著,那我又有什么用?”
買衣服鞋子,父母說了算;
買寵物,回家就被父母扔;
想騎車去遠一點地方,話音未落,遭到拒絕……
為此,家明不惜用自殘、輟學的方式反抗父母,追求他想當流浪歌手、四處旅行的理想。
對此,做父親的不以為然,他覺得那不過是小孩子鬧脾氣的把戲,哄一哄,過陣子也就好了。
他把兒子送進行動學校改造,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導師能夠勸孩子回頭繼續上學。
然而,導師卻對父親直言:孩子想要離家出走不是他真實的想法,而是父親逼他做出這樣的決定。
為了緩和與兒子之間的關系,父親最終改變態度買了一只寵物狗回家。
事實正如他父親預料的那樣,家明并不像他口中討伐的那么喜歡小動物,沒過一陣子,他就對貓狗失去了興趣,養寵物也不再成為心結。
的確,父親以過來人的經驗提前預知兒子不會長久喜歡的性情,但他卻忽略了孩子渴望養寵物是他的需求一直被忽略的無力感。
比起得到,孩子更渴望的是被父母看見,被父母尊重。
親子矛盾在一次次的積累中爆發,看似孩子在為養貓狗與父母發生沖突,但其實,不被看見的傷,才是讓他站在父母對立面的真實原因。
很多時候,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訴求總是不以為然,覺得不過是一些不起眼的生活小事。
殊不知,正是不斷拒絕孩子的這些小事,最終推孩子遠離父母,逃離家門。
沒有一個人可以自成孤島,每個人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孩子更是如此。
為人父母,需要透過孩子的行為,洞察到行為背后孩子的心理需求。
任何時候,順暢的溝通是良好家庭關系的基礎:
用心傾聽:父母應該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拿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向孩子灌輸道理。
仔細詢問:父母不該武斷替孩子做出判斷,質問孩子,而是應該多詢問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了解真實情況。
走心的教育: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他們才愿意交付信任。只有當孩子視家長為“同類”,家長在孩子心里,才會占有重要一席。
04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謂幸運,其實是一個孩子從小擁有一個良好友愛的生長環境;但所謂不幸,是一個孩子長期處在一個缺愛或壓抑的環境中,難以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開明的父母會為孩子溫柔地掀開人生序幕,孩子帶著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每一份關愛,堅定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哪怕白晝交替、四季輪轉,他們都會昂首向前,不懼黑暗,不畏嚴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