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處于叛逆期?這樣教育讓孩子更能接受!(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如何看待和引導)
今天在小區的兒童玩耍區遇到一位小朋友,因為不愿意將別人的玩具還回去大哭大鬧,還在地上打滾撒潑。孩子的奶奶說,小時候特別聽話的,現在也不知道怎么了,特別愛發脾氣,還特別混,一家人都束手無策,有時候只能靠打罵解決。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應該會有很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這一現象多發在2-3歲的孩子身上,原本是小天使,突然就成為了惡魔,讓很多人摸不到門道。其實,這是孩子的叛逆期。每個人的成長都分為身體成長和心理成長,叛逆就是重要的心理成長。
孩子要經歷的3個“叛逆期”,家長與其強行糾正,不如順其自然!
第一次“叛逆期”:2-6歲
這是家長們體會最深的一次。在這個階段,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摔東西,而且特別的以自我為中心,什么都做不好,還什么都要自己做。當出現這些時,說明孩子正在長大,爸爸媽媽的心中應該悄悄的高興。但我們不想失去小天使,在他這么關鍵的時期,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1、多給他們關愛和理解。
2-6歲的時候,孩子才第一次感受到情緒和自己做主的感覺,所以他們不斷地想嘗試自己把控自己。這個時候我們應多給孩子一些愛和理解,讓他們感覺到我們的并肩。不要怕他們發脾氣。
每一次的情緒釋放都是他們的體驗,只有表現,寶寶們才會明白每一件事做出來的后果和感受。當孩子發脾氣摔東西時,不要急于給他們講道理和訓斥,簡單的抱一抱會比你直接吼叫或打罵效果要明顯得多。
2、用溫柔的語氣引導。
當孩子提出想法,我們應該合理接受,而不是全盤否定。當想法不合理時,我們要知道,哭鬧是他們表達的方式,要感受他們的感受,等他們平靜。在平靜之后,在用堅定地語氣告訴他們,不可以。打罵和吼叫是最低級的教育方式。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只會更加叛逆。
育兒時,家長總說最困難的就是面對孩子的情緒,他們一有情緒,我們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緒不僅僅是表達方式,更是一個人的門面,教會孩子如何控制和排除不良情緒,非常重要。
第二次“叛逆期”:7-10歲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是誰看了都不喜歡這個孩子,走哪那討厭,沒錯,他們進入了第二個心理成長期。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擺脫了幼兒時期,進入了兒童時期,更覺得自己樣樣行,更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信任,所以他們會經常故意做給爸爸媽媽看,也會像個大人一樣,躲在自己內心的角落里。
這個時期的孩子,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1、尊重。
無論是補習班還是課外活動,都尊重他們的選擇。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從內心承認孩子的獨立性,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不要把自己的喜好、理想加在孩子的身上。也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孩子的行為和做法。
2、給予他們一些自由。
這里說的自由是時間自由。七八歲的孩子,正處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同樣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給他們一些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不僅可以幫助他們輕松度過這個叛逆階段,更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和學習習慣。
第三次“叛逆期”:11-14歲
此時青春氣盛。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翅膀硬了,管不了你了”。無疑,孩子進入了第三個叛逆期,也被很多人稱為青春期。這個時期,比起兩三歲、七八歲,孩子可以接觸到的、懂得的更多了,同樣也有了更多的想法,也更多的不被家長理解,所以問題也最多。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要怎么辦?
1、平等溝通。
這個時候的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擔心很正常,但不要總是用家長的身份和他們講話,時間長了,便得不到他們的真實感受了。平時可以找一個放松的環境,像朋友一樣的聊一聊,有效溝通才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育兒永不停歇,無論是對孩子本身還是家長都總有新的挑戰,家長便是他們的后盾,一定要清晰地知道每一個成長階段和特點,同時也要有正確的育兒方式,如此,才可以打贏教育這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