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哪些不良的習慣,父母一定要予以關注呢?
一是“故意裝聽不見”。父母提醒孩子做一些不喜歡做的事,如拖地、背古詩,叫了很多遍,孩子仍然像沒聽見一樣。孩子漠視父母指令的無所謂態度,一旦到了學校,就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特別難以管教。
二是“ 愛打斷別人的談話 ”。班主任與其他老師聊重要的事,孩子跑到跟前,不斷喊:“老師,老師”,迫切想告訴老師一些事情。在家里父母也許就忍了,但在外面,這其實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了。
三是“有攻擊性行為”。與孩子正常玩耍造成沖突,父母不一定需要介入;如果孩子動輒打人,類似這樣小小的攻擊性行為,父母則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管理了。
家長意識到自己沒有培養起孩子的好習慣,造成了如今教育的困擾,說明開始有了一點點教育覺察。
要知道,兒童出生后幾個月就開始出現對秩序的喜好:第一次看到某一樣東西放在哪里,就會一直堅持它所在的位置,移動或倒放都不可以;每天回家的路是不能改變的,爸爸先進家門不可以,必須自己開門才行;出門一定要穿衣服、帶上小背包;早上醒來,第一眼要看看玩具猴在不在身邊等。這樣有秩序的環境,漸漸使孩子產生安全感。兒童也正是透過有秩序的環境,來與自己的內部秩序進行配對。要知道,外在的有序可以使兒童形成內在的秩序——即知覺歸類。當孩子發展了所有的感官后,就會從對感覺的認識上升到知覺的認識,從而形成了智能,對外部世界便有了自己的認識。
孩子規則意識不夠,習慣不良,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是家庭的無序和混亂。孩子沒有建立起“井井有條、做事規范”的習慣,一般來說,與家庭成長的環境有關。也就是說,父母做事就可能雜亂無章,家里的東西擺放就可能橫七豎八,床鋪疊得也不是整整齊齊的。孩子生活在一種無序的環境里,就難以形成秩序感,而父母習以為常。
二是沒有刻意訓練或培養孩子的好行為。有的家長說,我的家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孩子還是不會做事。“懶惰父母勤快兒。”家長過于勤勞,事必躬親,孩子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根本就沒有收拾過書包,沒有洗過碗,也就意味著孩子需要養成的習慣行為,父母根本就沒有給機會讓孩子去學習和訓練。
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可以在家庭里找到根源;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跟家庭生活中的問題相一致。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如果想改變兒童身上的某些不良行為,或者說不恰當行為,最重要的方法是改變兒童生活的環境。有一個孩子上學遲到,原因竟然是鞋子一時間找不到,后來在沙發肚底找到了。原來,前一天放學回家,孩子不好好脫鞋子并擺在鞋架上,而是腳一甩,其中一只鞋子不知去向。可見,孩子身上的不恰當行為和不良行為是在家庭沒有任何規則要求的環境里習得的,因此,要想改變孩子,就得重設家庭的環境。如,爸爸原來不愛收拾房間,衣服隨意放置,不講究生活的條理性。那么,從現在起,就要跟孩子一塊兒開始新的學習,甚至“約法三章”,寫好公約貼在墻上,并設定改變的時間,誰堅持做到就獎勵,誰半途而廢就懲戒。這樣,親子間一起參與規則訓練,相互間監督契約的執行,幫助孩子逐漸改掉身上原有不好的習慣。
家長要切記:教育不是要求孩子做到,父母卻依然如故的。要么是父母跟一起跟孩子學習,要么是孩子跟父母一起學習,不是說“孩子,你要收拾好書包,我可以隨手亂放!”否則,想輕而易舉地改變孩子,必然失敗。
有的家庭,祖父母或父母過多照顧孩子,什么事也不愿意讓孩子伸手。這樣的包辦或溺愛,也結不出香甜的果子。盧梭說過:“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快去糾正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等到以后采取手段的時候,它們已經扎下了深根,以至于永遠也拔不掉它們了。”
我們不妨反思:哪些事家長可以做?哪些事孩子可以做?哪些事家長不能代孩子做?哪些事代孩子做有益處?哪些事代孩子做只有壞處?不要以愛為名義去代替孩子做那些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做的事。父母必須學會克制自己,不要一看不順眼就“幫忙”,而要把孩子的生活教給孩子。在教孩子做事的時候,不妨也用上“先……然后……最后……”,這既是做事時的先后順序,也是培養生活中行為的條理性。像收拾書包這樣的事,父母堅決不代勞,只是起監督、協助者的作用。
做家長的一定要明白:生命是不可以替代的,生活的路一定是孩子自己往前走出來的。
既然孩子出了教育問題,也不可怕,重新建立一個新習慣,并堅持去培養。這里,父母只是做一個協助者,把成長的舞臺讓給孩子,為孩子鼓勁,替孩子喝彩,有需要的時候適時地幫一把。如果有老師嚴格要求,那再好不過了,父母就多了一只強有力的教育援手;如果父母介意老師的嚴格,孩子的問題也將改不了。
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在教育之初,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特別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吃手指、玩橡皮、不好好走路、書寫潦草等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之時也要及時發現并設法制止。不聞不問,是一種縱容,也是一種心理的暗示,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
一句話:每一個生活細節中,都蘊含著教育。養育無小事,每一件都是“大事”,都可以養成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