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問:如何給5、6歲的孩子讀書?正好我家小寶糖糖剛滿5歲,我也一直在堅持給他讀繪本,在這方面有點經驗,就來分享一下。

給學齡前的孩子讀書,我覺得以下3點特別重要:
首先,追隨孩子的興趣。
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選書上遵循孩子的興趣,多讀孩子喜歡的書,二是在讀的過程中,隨時關注孩子的目光在哪一頁停留得比較多,在哪個地方愛問問題,就說明孩子對這個地方感興趣,那就追隨孩子的節奏,多花點時間在這個地方,不要急著催促孩子趕緊往后讀。
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有一位同事聊到她給孩子讀書,一定要從頭讀到尾,中間如果被打斷,她會呵斥孩子:不要吵,先聽我講完。然后有好幾個附和說她們也是這樣的。
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要他們系統了解整本書是不太現實的,他們更看重局部和細節,我們也應該鼓勵他們通過感興趣的細節出發,拓展認知,促進思考。
即使是故事類繪本,讀到后面,孩子的問題會自然得到答案,也不用急著說“讀到后面就知道了”,相反,你可以把問題拋回給孩子,“對呀,確實好奇怪,那你覺得接下來會怎么樣呢?”
啟發孩子去思考,遠比給他一個正確的答案重要得多。孩子表現出了興趣和好奇,愿意產生疑問,那正是引導孩子思考的好機會。
其次,多討論,引導孩子表達。
咱們陪孩子讀書的目的不是讀完多少本書,而是讓孩子受到啟發,有所收獲,和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們表達則是學有所獲的最好方式。
比如,我在陪糖糖讀《動物的朋友圈:認知啟蒙繪本》的時候,有一冊是關于情緒的,書中畫有表現出高興、傷心等不同表情的動物。

我就引導糖糖對各種動物的情緒來源做了可能的猜想,如:
- 傷心的熊貓:他的朋友離開了,他很傷心。
- 高興的河馬:他交到了一些新朋友,所以他很高興。
- 難過的家豬:他肚子餓了,所以難過。
- 害怕的粗尾嬰猴:他看到大灰狼了。
- 滿足的西方狍:他學會畫畫了,所以很滿足。
- 興奮的金剛鸚鵡:她學會了唱一首好聽的歌。

這種討論的過程中,謹記不要對孩子的回答做評價,不要打擊孩子,但可以不動聲色地提示或影響。比如,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如果一開始糖糖說不出來,或說出的不合邏輯,我不會說不對,而是給出我的猜想:“我猜可能是熊貓媽媽不在家,他想媽媽了。”
那孩子無意中也會修正自己回答,然后觸類旁通,給出精彩的回答。
再次,盡量每天堅持讀書。
關注我一段時間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最近我一直在帶孩子閱讀打卡,已經堅持了67天了,打卡的好處就是我和孩子能相互監督,有時我想偷懶,孩子提醒我,有時孩子想偷懶,我催促孩子,堅持到后來,習慣本身的力量也會驅使著我們一直堅持。

當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孩子自然就把讀書當做每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讀的書多了,了解的內容也豐富了,孩子漸漸就會愿意嘗試更多類型的書。
《月亮與六便士》的作者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從小陪孩子讀繪本,幫孩子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孩子就能夠接觸到更加廣闊無垠的世界,也會無論走到哪里,都隨身攜帶著一座避難所。這樣的人生自然會少一點磨難,多一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