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如何讓父母理解孩子的壓力)
三個方法來化解父母的焦慮和孩子的壓力。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第一,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成長。 有句話說的特別好,生命的價值在于選擇。但是做父母的往往忘了這一點,他們包辦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切選擇,采取命令式的教育,無論自己還是孩子都是苦不堪言。對此,制定一個基本底線,在這個底線之上,父母應該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成長。 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成長。 回想一下,我們對孩子的期望是如何一步步變大的?懷孕時只求孩子健康就好;嬰幼兒期只求孩子少生病、開心就好;等到孩子上了幼兒園,父母們的比較之心就萌芽了,開始希望自己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優秀,然后一發不可收拾,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一步都要求孩子走在別人前面。可是在這期間,如果孩子得了比較嚴重的病,你對孩子的期望又會回到最初——希望他健康開心就好。 你可能會反駁說,有什么辦法?現在就是應試教育啊!當今教育制度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客觀現實既然無法改變,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給孩子減壓,注重孩子的真實需求,從自己這一環去打破這個扭曲的教育鏈條,讓孩子從這一刻開始充分享受生命,不必等到考上名牌大學才開始。 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不會長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第二,父母要注重自我成長。 大多數父母都喜歡用自己的理想標準去要求。孩子,表面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更多是因為自己的虛榮心、比較心和焦慮情緒,將孩子的的成長當作自己的信仰。當父母的理想標準跟現實的自我差距太大的時候,對孩子是沒有說服力的。比如,你要求孩子科科考第一,自己在工作上卻得過且過,要求孩子在家里看書寫作業,自己卻打麻將、玩手機,這樣的教育怎么可能有好效果呢? 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背后往往是父母的成長問題。如果父母自身不做改變,孩子的問題就難以解決。我曾經問過一位學霸朋友,你的父母是如何輔導你學習的?她搖搖頭說:“我爸媽幾乎沒有管過我的學習,因為他們自己每天晚上都要學習,爸爸在書房里編程序,媽媽看書備課,我只能靠自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你希望孩子進步,那就從自己追求進步開始。
第三,進化愛的方式,學會理解孩子,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與尊重。 孩子在巨大壓力下是發揮不出最好狀態的,對身心的健康成長也只有壞處。父母不要總盯著試卷上的分數,不要根據成績的好壞來獎罰孩子;當孩子考砸的時候,應該幫助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應該給予理解而不是單純的責罵;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以外,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鼓勵他們擁有其他愛好。最終你會發現,孩子收獲的不是平庸,而是潛能與才華的釋放,因為真正的輕松總是伴隨著能力的解放,那會帶來真正的優秀,而且孩子的生命會充滿快樂的色彩。
所以,父母們都該認識到,教給孩子知識,不如教給孩子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以及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的能力才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根基,這一切都源于父母與孩子之間以愛為核心的關系模式。學會理解孩子,出問題的時候與孩子認真溝通,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與尊重,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