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父母養(yǎng)不出自律的孩子(焦慮的父母養(yǎng)不出自律的孩子談談您的經(jīng)驗和打算)
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tǒng)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yǎng),心理建設(shè)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tǒng)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lián)系我們。
“當父母專注于問題時,他們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一個負面預期:長此以往,孩子將大學無望。
然后他們就會陷入極度的焦慮,不斷地糾正孩子的錯誤,放大孩子的問題。”
父母的焦慮,其實就是教育惡性循環(huán)的開始。
殊不知,焦慮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將孩子一起卷入情緒的旋渦。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表明,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癥的檢出率,高達24.6%。
而導致青少年,抑郁癥病發(f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來自父母。
綜藝節(jié)目《親愛的小課桌》中,有這樣一對母子。
凱凱媽媽在一個寒假里,就給兒子布置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答題。
而且,一旦兒子偷懶,凱凱媽媽就會多加一張試卷,以示懲戒。
因為她覺得:“孩子不需要快樂的童年,他需要的,是一個嚴格的學習環(huán)境和態(tài)度。”
在如此嚴苛的教育之下,凱凱確實在班內(nèi)名列前茅。
但是,當老師要求小朋友們,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凱凱卻小聲說著,自己沒有名字。
明明街舞跳得很好,但他卻不敢在臺上展示。
他自卑內(nèi)向,寡言少友。
高分的代價,卻是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
然而,這并不是個例。
《牛蛙之殤》中的孩子,從3歲開始,就被父母魔鬼訓練式的學習計劃,壓得喘不過氣。
三年無休,分秒必爭,只是為了備戰(zhàn)“幼升小”。
因為父母覺得,上了好小學,孩子就是“牛蛙”。
考不上好學校,就是“青蛙”,所以即便孩子只有三歲,也不能松懈。
可在面試的當天,孩子卻突發(fā)“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癥”,失去了名校的入場券。
很多父母其實都沒發(fā)現(xiàn),他們自認為的“為孩子好”,實際上卻對孩子冠以傷害之實。
孩子一時的成績,決定不了他們將來的人生。
一時輸了,還能爬起來重頭再來。
可倘若心病了,終其一生都難以治愈。
作家慶山曾說: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變成自己真正的樣子。就像種子一樣,按照內(nèi)在的節(jié)奏和秩序,發(fā)芽生長。”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
朋友谷谷,前段時間跟我分享她的經(jīng)歷。
谷谷女兒在學習上,從來不讓人操心。
女兒同學的父母,總是羨慕谷谷,說她女兒學習像玩一樣,一點壓力都沒有。
但隨著升學的壓力的增大,女兒的成績又提升緩慢,谷谷不禁開始著急。
剛吃完晚飯,就催著女兒去寫作業(yè),就連女兒落筆慢了,她都要數(shù)落一番。
女兒前腳剛寫完作業(yè),后腳谷谷就把練習冊安排上了,生怕浪費一秒鐘。
那段時間,女兒聽谷谷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能不能快點?別磨蹭,趕緊的!”
一個學期下來,女兒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滑嚴重,尤其是英語。
當谷谷質(zhì)疑女兒沒有盡全力的時候,女兒卻說:
“我已經(jīng)一學期,沒有在睡前背過單詞,沒有在前一天預習課程了。我以前都是這么學英語的,但我現(xiàn)在,根本沒時間做這些事。”
那一刻谷谷才明白,女兒之所以學得輕松,是因為她有自己的規(guī)劃。
而自己不適時地插手,反而打亂了孩子原本的節(jié)奏。
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你永遠不要去打擾他。”
孩子在成長之路上,會慢慢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秩序。
破壞了孩子的秩序,孩子就會從主動變?yōu)楸粍樱瑵u漸地遠離自律。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內(nèi)在秩序。
當他們迷茫時,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
當他們做錯時,慢慢地指引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
呵護孩子的秩序,讓孩子自己成長,是父母給子女的最好的教育。
科林斯說過: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對的教育方法。任何一個孩子,只要積極的心態(tài)被調(diào)動起來,一定可以迎來更光明的人生。”
要想孩子自律,父母要先學會平和。
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孩子的內(nèi)心入手,使他律自然而然地變成自律。
1.緩解焦慮,給自己松綁
查爾斯司布真曾說:“焦慮不會消除明天的悲傷,但會消耗今天的力量。”
焦慮永遠沒辦法消除問題,只會加重問題。
成為父母那天起,就注定要為孩子忙碌一生。
如果事事愁悶,單是負面情緒,就足以壓垮自己。
所以,要試著接受子女的平凡,跟自己和解。
2.學會縱向看孩子,給孩子自信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是指:
“每個人的智能發(fā)展都是不均衡的,一旦找到了自己智能的天分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只不過領(lǐng)域不同罷了。
要發(fā)掘孩子的潛力,就要學會縱向看孩子。
把孩子跟他自己比,會讓孩子自信。
而橫向看孩子,是把孩子跟別人比,只會加重孩子的自卑。
3.試著從孩子的生活中退一步,給孩子自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沒有人能陪孩子一生,即便是父母。
最好的親子關(guān)系,就是讓孩子勇敢闖蕩,而他身后,永遠有父母這個港灣。
人生的酸甜苦辣,苦悲喜哀,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體驗。
他們要自己體味失敗的滋味,感悟成功的喜悅。
從孩子的生活中退一步,把世界交給他們,自有光彩。
4.“慢養(yǎng)”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意識
心理學中有個雙生子爬梯實驗,雙生子A比B多練習了6周。
然而在第52周的時候,雙生子的水平,竟然完全一致。
孩子跑贏了起跑線,卻不一定能贏在終點線。
所以,父母要學會在心態(tài)上,放慢腳步,不能急于一時。
須知欲速則不達,慢工才能出細活。
慢養(yǎng)孩子,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意識,讓孩子在經(jīng)歷中,慢慢成長。
畢竟,自律是一生的修行。
育兒即是育己,真正的教育,是和孩子共同成長。
這一段父母子女同行的路上,父母引導著孩子,走向更優(yōu)秀的人生。
而孩子則教會父母,萬事平和,穩(wěn)定情緒。
孩子的成人之路,也是父母的成熟之路,和孩子的不斷互補,終會收獲更好的自己。
余生,愿你能不憂不慮,放慢腳步,和孩子一同進步。
愿每個孩子,都能在輕松的氛圍中,自律地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