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疏導教學工作近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隨著暑假來臨,兒童青少年心理疏導培訓市場也在日益增加,而在這個過程中,因孩子的學習, 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愈發突出。
今天,記者走進姜城三中,與姜城共同探討一些主要的、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教給孩子怎樣保護自己。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專題
姜城(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
與孩子的溝通是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一環。從之前的調查研究來看,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階段,在孩子成長中會出現第二個階段和第三個階段。
青少年期是指18-35歲的人,在這個階段,人們通常會出現“雙重性征”,即兒童青少年可能會經歷青春期或成年期暫時性的身體不適,具體表現為“身體疼痛、睡眠不安、心悸、胃痛、抑郁”等;而成年人可能會經歷更年期或老年期的分離,并且很多人會經歷“抑郁”或“焦慮”等。
由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存在著明顯的家族遺傳因素,這種現象在任何家族都很普遍,而在青少年時期是否出現,則很重要。
如何幫助青少年更健康地應對分離呢?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項調查,跟蹤調查了188個家庭中的孩子,并在此前采訪中發現,那些很少有孩子表現出分離焦慮的,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明確的依戀對象,這意味著他們可能具有更高的適應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適度的分離是孩子的自我成長,發展心理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分別讓兩組孩子分別玩兩個獨立的房間,分別是藍色房間,房間是開放式的。其中一個孩子對藍色房間很滿意,另一個孩子則完全相反,選擇了藍色房間,房間為開放式,房間因為獨立而開放,房間似乎是開放的,所以那些抗拒、害羞、不安、緊張的孩子會更愿意與他人相處。
實驗結果表明,在實驗中的第一組孩子被允許看電視,但是兩周后,如果房間里面有其他人在看電視,這個孩子就會變得焦躁不安,并且不喜歡與人接觸,甚至因為不想讓人看到自己的情緒,變得害羞、緊張,這樣他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回避上,而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這個實驗也證實了一個道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需求,他們希望自己有做到的事情,而不是被別人強迫著做到。
這種情況下,孩子反而更愿意與別人交流,樂于助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有動力。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去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并且還要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讓孩子在家中有一種責任感,覺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有義務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這也是為孩子的成長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家庭當中,要給孩子機會去展示自己,讓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并且去選擇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知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也就更加有責任感,更加懂得助人為樂。所以,家長要經常教育孩子要懂得征求別人的意見,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不僅能讓孩子樹立自己的責任感,同時也是父母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的職責。
二、教孩子擔當
任何人都必須學會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有了責任感,才會減少矛盾和沖突,當孩子不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又不能對父母的言行舉止承擔責任時,孩子也就不會產生信服力。所以,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最好不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嫌棄的態度,要知道,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孩子沒有天生就會的優秀,都是在家長的引導和鼓勵下才會變成的優秀,每個孩子都是需要父母們精心呵護和教育的,只有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到一種成就感,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三、如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責任感?
1.父母以身作則
低年級的時候,家長要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當家長在孩子學習時,要做到不玩游戲,不去干擾孩子。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不要看電視,也不要玩手機,請盡量遠離孩子。
2.不要看電視
不要讓孩子獨自一人一個人在房間里學習,可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在一旁讀書看報,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
3.家長不給孩子報補習班
在應試教育的時代,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將來考上一個好大學。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及時和孩子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
輔導孩子的學習是一門重要的功課,家長只有幫助孩子做好了這項工作,孩子才能在學業上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才能更加地取得成功。
4.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父母一定要扮演好一個好的角色,不能扮演一個”嚴父”,那樣的話在孩子眼里,就會覺得父母是軟弱可欺的,沒有樹立正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