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慈母對孩子的影響(父嚴母慈會造成什么)
前段時間看《超腦少年團》,被一位爸爸暖到了。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節目中,小男孩高培淇,年紀最小,實力卻非常強,是個有著超級大腦般的“別人家孩子”。
雖然一路過關斬將,最后他還是輸掉了比賽。
男孩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這時候,他的爸爸走到舞臺中央,抱了抱兒子,鼓勵說:“勝利就像糖果,吃多了牙會壞的。
失敗就像藥,能治好你的病。加油吧!”
心疼的眼神、寵溺的“摸頭殺”,滿滿的父子情深。
高爸爸的一番舉動,讓主持人感慨萬分:
“中國幾千年,一直在說嚴父慈母。我看現在的爸爸們,一個比一個溫柔,遞紙巾的、流淚的,一般都是爸爸。媽媽們卻一個比一個剛毅。”
就拿高培淇來說,媽媽更嚴格,爸爸扮演的就是一個慈祥的角色。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以前我們常說‘慈母嚴父’,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嚴母慈父’。
母親要嚴格而堅定,父親要理性且和善。”
01
家有兒子,父親一定要“慈”,以前人們常說,“嚴父出孝子”。很多爸爸習慣扮演“嚴父”的角色,覺得只有嚴厲了才更有威信。
這是真的嗎?
綜藝節目《你好爸爸》中,曾經采訪了上百位平凡的爸爸。當問到“您的父親是怎么樣一個人”時,出現最多的答案就是“嚴厲”。
這些已經當了爸爸的男人,回想起小時候被嚴父管教過的日子,依然心有余悸。
有位年輕的爸爸,他說:
“從小,我就特別調皮,爸爸給我灌輸的是,我是沒用的,連豬都不如。”
長大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他總是非常自卑、怯懦,覺得自己永遠在犯錯,不如別人。
有個男人小時候喜歡戴鴨舌帽。
爸爸卻說他那樣太像小流氓了,一把把他帽子撕壞了。
雖然在爸爸的眼里,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可是他卻被傷了好多年,直到現在還記得。
有個男人,從小被爸爸打到大。
“只要不聽話就會打我”
“做錯事也會該打,天天打”
“動不動就用武力的方式來解決。”
……
被打怕了,他選擇了逃離父親。
直到中年,還在跟爸爸冷戰。
其實,他們口中的“嚴父”,正是很多“中國式嚴父”的縮影——不注重情感交流、親子互動,反倒是吹胡子瞪眼,處處彰顯爸爸的“威嚴”。
這些“嚴父”不是不愛孩子,是真的沒用對方式。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母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影響嚴重得多。
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罵、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時可能會和家庭成員更疏遠。
這些人長大后,也會下意識地模仿當年的父親。扮演一個“嚴父”的角色,用曾經遭受過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關于父親這一角色,李玫瑾強調過:
“父親一定要‘慈’。因為父親是有力量的,父親慈愛,孩子認為是有人撐著的,天塌不下來。”
做一個“慈父”,要給孩子兩種感覺:
第一,要給孩子一種胸襟。
告訴他這個事兒眼前看是個大事,你回過頭再看不大了。
第二,我有力量,但是我不隨便濫用。
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的感覺,給他個建議,告訴他該怎么做。
做一個有愛的父親,一個溫柔又陽光的父親,對男孩的成長會更有利。
02
家有女兒,父親要“教育”、更要懂得“愛”!
前些天去親戚家做客,一進門就看見她家孩子低頭坐在沙發上,眼睛濕漉漉的,還噘著嘴。
“再玩打斷你的腿” “看我怎么收拾你”……
孩子爸爸火冒三丈。
一問之下才知道,女兒最近經常半夜玩手機,成績下滑了。
女孩很不情愿,嘴里聽不清在嘟囔什么,但是等爸爸一轉身,她就重新拿起手機玩了起來。
孩子并不是反對道理,而是在抗拒這樣一個強勢、不理解自己的父親。
家有女兒,爸爸要“管教”,但不是強勢蠻橫地“管理”。
很多爸爸也是這樣的:
他們不講究教育之道,很難走進孩子內心;看到孩子認錯,變乖,就認為目的達到了。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治標不治本,還對孩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家有專制和強勢的爸爸,女孩性格容易有兩種傾向:叛逆、自卑。
因為爸爸的不理解,逐漸變得叛逆;
感受不到爸爸的愛,逐漸變得自卑。
家有女兒,母親要“嚴”,父親要“慈”。母親給她底線原則,父親給她自由的高度。
媽媽立規矩,爸爸多蹲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回應孩子的情感,這樣才能建立起牢固的親子關系。
03
媽媽愛中有“嚴”,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一提到媽媽,很多人會想到“慈母”二字。畢竟在大多數家庭中,媽媽都是溫柔角色的存在。
媽媽溫柔并沒有錯,但不能無原則地嬌寵、袒護孩子。
前段時間的陜西街頭,一個男孩想玩手機被媽媽制止。爭執幾句后,男孩一把將媽媽按倒在地,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往媽媽屁股上狠踹。
附近的保安看不下去,想上前制止,男孩卻沖著保安大吼大叫。
保安很生氣,拿出手機對男孩說:
“別鬧了,聽到沒有?再鬧我就報警了!”
媽媽連忙爬起來替兒子求情,希望保安別把事情鬧大。
小小年紀都敢打罵自己的媽媽,長大后又會變成怎樣的人呢?
可想而知。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百般遷就是溺愛出來的。
越溫柔、越不被尊重的人,孩子就越敢欺負。
相反,如果媽媽能夠嚴格要求,原則性強,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態度堅定地反對,孩子可能也就不再鬧了。
李玫瑾強調:“作為媽媽,要干脆、果敢。就是我說到這兒就到這兒,你不要跟我怎么樣。”
媽媽可以溫柔,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有分量。
說一是一,擲地有聲。
這不僅需要媽媽做“嚴母”,還需要爸爸的尊重:
不在孩子面前說伴侶的不是,
這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判斷;
在教育孩子上多打配合,
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當著孩子面拆臺。
04
教育的觀念原則要統一,教育的方式可以更靈活。
“嚴母慈父”,就是一種角色上的互相配合。
“嚴”,并不是非要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而是指態度和要求要嚴格。給孩子一個不能觸碰的底線、原則。
“慈“,并不是無原則的溺愛,而是給孩子愛的教育。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盡情綻放。
父親負責引導,給孩子底氣和愛;
母親把控原則,教會孩子被愛和感受愛。
母親溫和而堅定,給孩子愛的廣度;
父親理性而和善,承托起愛的高度。
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男孩或者女孩,通常是“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父母各司其事,讓愛和教育的秤砣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