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家長如何為孩子規劃(雙減政策下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教育活動的實質:創造一定的條件或情境促成學生自覺和有效地學習。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學校教育作為最普遍、最大眾化的教育,在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制度化教育是教育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教育者的主體和代表,是最直接的教育者,作為教育者,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的理智,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與發展內在的需要,發揮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所以,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教育如何改革,都無法滿足孩子在教育階段的各種教育訴求,而家庭(家長)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它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如今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雙減”政策的出臺,雖然表面上可以減弱孩子、家長的焦慮心理,但是競爭卻無處不在,作為家長也好,學生也罷,我們無法忽略和回避這個殘酷的現實問題,所以家長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受教育問題,及早做出長遠的規劃,否則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眼光的家長來說,肯定明白讀書對于普通人來說的重要意義。誰都不傻,精英階層的家庭重視教育的程度遠甚于普通家庭,他們都不敢怠慢,我們普通家庭有什么資本讓孩子接受快樂教育、減負教育呢?難道古人說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騙人的鬼話嗎?不見得吧!網上有句話說得好:你吃不了讀書學習的苦,就得吃生活搬磚的苦,不要總是拿幾個不讀書賺大錢的例子來洗腦。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作為家長,該如何面對如今的教育困局呢?我覺得家長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抽時間多陪孩子,及早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父母,每天跟孩子交流、溝通必不可少,盡量每天抽出一小時時間來陪孩子。這個陪伴可以是談心、聊聊每天學校發生的事,也可以是陪孩子看看書、寫作業等。根據孩子每天的狀態決定,孩子大了,父母也要照顧孩子的情緒,并且一定要注意孩子處在不同的階段,他所需要的教育訴求、心理訴求也不一樣,父母不能一直處在居高臨下的狀態教育孩子,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心理和叛逆,阻礙親子關系的正常進行。
第二,幫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短期目標+長期目標。
制定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意義在于讓孩子有方向感,知道自己應該向著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前進,一個人如果沒有前進的目標,那么學習的原動力也就隨之消失了。在家長幫孩子制定目標的過程中,遵循的原則是“目標與孩子接近,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稍微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從而激發孩子的自豪感和學習的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一旦對某門功課失去了學習興趣,那就很難再愛上這門課,這樣的后果就是渾渾噩噩,混日子。當孩子有了學習的興趣和自豪感以后,學習的主動性隨之會提高,這都是一連串的正向反應,只有這樣,激發了孩子的大腦皮層活動,才能逐漸減輕孩子對老師和父母的依賴。
學習要尋找方法和規律
第三,鼓勵孩子尋找學習方法,總結做題思路和建立知識體系。
學習不能死板硬套,特別是數理化的學習,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父母要鼓勵、幫助孩子多去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對于做題而言,一定要注意解題思路和方法的總結,只有學會了如何利用學過的知識點解決問題,舉一反三,深層次了解解題的思路和步驟,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更主動、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