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讀到高二了不上學了怎么辦(孩子高二突然不想上學了)
有一位媽媽因為上高二的孩子突然不去上學而焦慮。她給我說得很簡單,我只能根據她說的這些情況,聊一聊我的想法。我們可以和這位媽媽一起探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根據這位媽媽的描述,我的理解是:她兒子高一以前一直很上進,學習很用功,成績也好,壓力很大,但高一下學期以后,逐漸厭學,從偶爾請假到現在不去上學,在家自學,準備高考。孩子在學校沒有好朋友,和班主任發生過沖突,喜歡玩手機。媽媽希望孩子去上學,像原來一樣奮進,但束手無策,很焦慮。
任何一個媽媽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焦慮的,畢竟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現在要怎么辦呢?我先說說我的看法。
咱們先說說孩子吧。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他仍然在苦苦支撐。現在的重點中學里,學生們非常辛苦,而且內卷極其嚴重,那種高壓,是我們這些中年人無法體驗的。
初中知識和高中知識沒有必然聯系,高一是一個全新的起跑線,有的孩子還保持初中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剛上高一還能吃老本,但到下學期就不行了,成績不穩定,甚至下降很多,家長重視學習,學校重視排名,同學之間互相較勁,壓力可想而知。此時此刻,孩子如果得不到有力的幫助和支持,就會退縮。
其實,在家學習,何嘗不是一種自我休整。況且這位媽媽口中的孩子還比較自律,能在家堅持堅持學習,精神可嘉。
再說說孩子的人際關系,在學校沒朋友,和班主任發生過沖突,大家覺得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如何?高一高二的孩子在交朋友時更愿意尋找志趣相投的人,一般會有一個兩個固定的朋友,他們之間會有深層次的交流。
如果沒有這樣的朋友,家長又不理解他,他在班級里該多么孤獨!兒子用手機看足球、電影、游戲,涉獵廣泛,說明他聰明、知識面廣、熱愛生活,可他跟誰來分享呢?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可以談心,只能在網絡上了。玩手機,也是一種暫時的逃避和宣泄。
最后說說媽媽,媽媽自始至終都說的是孩子的學習,為孩子上學的事而焦慮。所有媽媽都可以問問自己:是否關注過孩子的情緒情感,是否了解孩子需要怎樣的情感上的支持?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在工作上遇到巨大的困難,你既想退縮,又想繼續努力,處于迷茫和矛盾中,此時,你的家人卻還糾結你工作業績好不好,能不能升職加薪,很少關心你累不累,你的煩惱和苦悶無處訴說,這種情況下,你得要有多強大的內心才能奮起拼搏?
所以呀,孩子目前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靜心、耐心、愛心。
靜心,就是家長千萬別自亂陣腳,在你沒有更好的辦法的時候,先別盲目采取強制措施,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想。你想一想,不上學這件事真有那么嚴重么?比心理健康還重要嗎?是要命的事情嗎?不上學的最嚴重后果是什么?你會發現,這個后果也不是那么可怕,對不對?
當你靜下來,再假設你是你的孩子,把你孩子經歷的事情、所面臨的處境放在你身上,你會是什么感受?你需要父母做什么、不做什么?你也是從十七八歲過來的,大概能體會到。如果你想象不出,問問孩子的爸爸或者其他男性,看看一個高二的男孩子在那種情況下需要媽媽怎樣做。你會發現,你為兒子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兒子需要的。
耐心,是指家長別急著讓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動,孩子在成長道路上肯定不會一帆風順,肯定會有迷茫、退縮,會走彎路。高中的孩子,別看在家里不吭聲,心里可有主意了,喜歡自己處理問題,還很倔,討厭家長指手畫腳。
有些話,輕輕地說一遍就好了,點到為止,嘮嘮叨叨或面帶焦慮不頂用。孩子不上學,可能是因為遇到困難遭到挫折打擊,需要調整一下,你要給他時間。也許事情沒我們想象得那么嚴重,孩子只是單純覺得在家自學比在學校學習效果更好而已。
愛心,是指家長要給孩子情感上的理解、包容,心理上的滿足。你得學習用新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無障礙的情感溝通本身即有利于你理解孩子,孩子內心也不會那么孤獨無助。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關乎他自己的前途命運,我們父母不要過度干涉。有的媽媽時時處處把學習掛到嘴上,跟直升機似的全天候全方位監控,孩子玩手機多長時間她比孩子自己都清楚。
高考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不是全部,沒必要經常掛在嘴上時刻放在心頭,一遇到風吹草動就如臨大敵。
你回想一下,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和孩子一起投入地 干一件事情,沒有和孩子一起開懷大笑?上一次孩子屁顛屁顛地給你說他們班發生的趣事是什么時候?上一次你和孩子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又是什么時候?家,本來就是溫馨的港灣,何必弄得跟考場一樣緊張嚴肅?
不過度干涉,不是說不管,是要做好孩子精神上的陪伴,給他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孩子才能直面壓力,迎難而上。
常見的一種情況是我們做父母的老眼光老觀念,跟不上形勢,孩子又缺乏生活經驗,于是代溝就出現了,雙方的談話猶如雞同鴨講。這可怎么辦呢?家長先放低姿態,謙虛一些,關注一下孩子的興趣愛好,他喜歡哪個球星?喜歡哪些電影?愛打什么游戲?b站有什么?了解一下,請教一下孩子,找一些共同的話題。有了共同話題,才可能成為知己,你說是嗎?
第二,雖然我們是爸爸媽媽,但兒子十七歲了,快成年了,咱們別把他當小孩子了。如果你現在就已經確切知道你的兒子將來是一個堅強勇敢有擔當有責任的好男兒,他遠比他的父母優秀得多。你現在會怎么對待他?現在就這樣對待他,相信他。信任,是給孩子最大的獎勵。
孩子一定會變成你認為的那個樣子。你的兒子一直在努力,哪怕不愿意去學校,不也照樣要在家學習嗎?這就是不屈服、奮斗拼搏的精神。
所以,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不僅是信任,還要認可他的努力和付出。只要你轉換一下角度,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多的閃光點:常年學習壓力大,成績還不錯,這叫頑強;手機使用方面涉獵廣,這叫有求知欲、熱愛美好的東西;讓你給他的手機設定時間,這是希望在你的幫助下更自律,他對自己是有要求的;自己會安排學習,這就是自律。你肯定他的品質,這就是積極暗示,長期強烈的積極暗示,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
今天,就先聊這些吧,如果我說的這些對那位媽媽和其他家長朋友能有一點點借鑒,我將非常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