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貌行為(小孩子的禮貌培養)
頻繁打斷他人講話、隨意插嘴;公共場合吵鬧,甚至說臟話;缺乏用禮儀,老愛玩餐具或者餐桌中間的轉盤;不尊重長輩,對老人說話粗魯、發泄債怒,肆無忌憚;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文明禮貌蘊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說大不大,往往是舉手之勞;說小也不小,“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尊重。
可以說,越禮貌、越幸運。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習慣,意義非凡。
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呢?
一、言傳在先,身教在后
沒有孩子天生就知道哪些行為是禮貌的、哪些是不禮貌的。
比如,當孩子沒有及時向長輩問好致意時,有的父母急于批評、當眾指責,甚至強迫孩子、打孩子,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實際上,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謹慎細心或害羞,也可能是孩子壓根兒沒意識到“不打招呼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父母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不文明的語言是對他人的不尊重,雙方會產生展會,甚至造成嚴重后果,給對方帶來不快樂。例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量一定出來了,報叔阿姨見到我們很開心、很高興啊。”
其次要幫助孩子講禮貌常用語言,言傳在先。可以刻意通過一些繪本書籍或動畫,來告知孩子如何做到禮貌行為,同時留意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范,幫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應該如何表達禮貌。
二、重視榜樣的力量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從出生開始孩子就對父母的言行舉止耳濡目染,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例如有的父母“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要求孩子不能說臟話,自己卻言辭隨意,顯而易見教育收效欠佳,孩子會把父母的要求當成“耳旁風”畢竟父母都不遵守,憑什么要我遵守!
因此,禮貌教育要從父母自身做起,首先檢視自己,減少不禮貌言行。其次,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確實有不當之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向孩子誠懇地坦白自己的不足,并用行動證明自己正在改進。
三、及時糾正,強化意義
當孩子出現不禮貌言行時,父母應該及時加以糾正,并向孩子強化禮貌的真正含義,告訴孩子每個人的言行都可能帶給別人快樂,也可能帶給別人傷害,要盡量做到不傷害他人。
比如,當孩子打了別的小朋友,父母要馬上制止孩子并心平氣和地說明緣,切忌粗條對待孩子特別是打罵,孩子會認為打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可能就會養成打人的習慣。
如果孩子表現了禮貌行為,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可以強化禮貌的行為,促進習慣養成。
四、培養“同理心”,感同身受
很多孩子表現出對他人的不尊重,是因為他們無法體會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何種程度的困擾,這是典型的缺乏同理心。
曾有學者指出,一個孩子感知到的共情越多,就越善于社交,未來越幸福,也更容易養育具有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如果孩子從小缺乏同理心,就會在與人相處時受挫。
父母可以常常通過講故事、言傳身教、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等方式和孩子討論自己的言行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逐漸養成孩子“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
當孩子在和家人、同學的互動中,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不禮貌行為內心難過時,父母也可以借機進行禮貌教育。問問孩子此刻的感受,告訴孩子不要采取類似的行為,以免傷害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