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認知基礎養成的關鍵,兩種重要的理科思維必須養成。
隨著一次又一次地減負,學校學習的難度和容量進一步下降,通過學校的學習成績已經很難判斷孩子的思維養成。而在小學階段,有兩道邏輯思維的坎,必須跨過去,否則會極大地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

第一道坎就是閱讀理解能力,這個能力普遍在二三年級階段養成,早一點的孩子可能在一年級就有形成。閱讀理解能力不僅僅是指語文的文學閱讀理解能力,也包括其他各個學科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數學等理科方面,為什么有的孩子讀題一讀就懂,有的孩子無論老師家長怎么解釋,都無法下手,關鍵就在于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最基本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思考,以及語言和文字的運用于表達。閱讀理解能力強的孩子更能夠理解和發現問題的本質,從而做到舉一反三,提升學習效率。閱讀理解的養成,需要孩子積累較大水平的文字量,同時需要保持長期的思考。

因此在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中,我們要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和對生活的熱情,誘導孩子多提問和思考,不要一味地強制他死記,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不理會他的問題,最終導致孩子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也許在低齡階段,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比較荒誕不經,但是長此以往,他在面對學科類問題時就會有較好的學習方法。
第二道坎就是抽象思維能力,這個能力一般在五年級左右養成。網上有句笑話,自從數學由數字變成了字母,數學課就再也沒有聽懂過了。這其實說明的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數學以及其他學科都開始從具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生活中的實際描述已經無法透徹解釋所學的內容。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形成很好的抽象能力,那么今后學習整個理科版塊都會遇到較大的阻礙。五年級左右最能夠體現抽象思維能力的版塊就是數學的代數和數論模塊。我們要十分注意孩子在解方程以及解決一些純字母的問題時的思維方式,如果感覺孩子在這方面思考比較困難,就一定需要及時找老師尋求幫助,進行針對性的補充和練習。

以小見大,小學時候成績好的同學到中學成績不一定能保持,但是小學階段成績不好的同學在中學階段逆襲的概率就極低了,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這兩個階段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