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宏大的健身計劃停在了辦好健身卡后?
為什么信誓旦旦的學習計劃停在了買到一大堆書后?
為什么“成為更好的自己”永遠停在規劃階段?
當我們被好身材刺激,想要健身以達到那個樣子時,這時大腦處于興奮狀態,產生很想做點什么的沖動。
可是等到我們制訂了健身計劃、辦好健身卡,大腦意識到接下來將是長期奮斗,尤其再聯想到辛苦鍛煉后的酸爽感,于是興奮不再,我們回到“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眼前狀態。
人要獲得真正持久的改變,需要建立習慣化行為,所謂的“行為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就是要讓行為轉化為習慣,這樣自動化進行,就像早起刷牙、喝水……當導向積極改變的習慣持續運行,人的改變就是根本性的。
習慣養成的過程,咱們以學開車來理解:
剛剛上路的新手司機,注意力全在開車這一件事上,起個步變個道都要琢磨半天。這時候,是我們的大腦新皮質在發揮作用。
等你駕駛技術嫻熟了,開車養成了習慣,起步、變道、拐彎的方向盤角度等,這一套動作完全成為了本能,靠本能就能勝任。
這時,你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動用你的新皮質想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或者聽聽線上課程。
這個習慣養成的過程,在大腦里發生的變化是:學習初期,大腦新皮質要做大量的計算。等到行動、思考慢慢熟練之后,大腦新皮質就很少管,而交給低級大腦的基底核來處理了。
基底核比新皮質原始,它的智商大概也就相當于遠古時期爬行動物的水平,只能處理一些最基本的思維活動。但它的獨特優勢,是非??於乙补澞?,特別適合處理那些已經很熟練的行動內容。這樣分工,新皮質就可以從重復性行動中解放出來,琢磨點更有價值的事情。
新皮質在對一個習慣進行打包交給基底神經核的時候,它需要有三個關鍵要素:線索啟動、勝任行為、獎賞強化。這三個要素,就是形成行為習慣的關鍵。
當一個線索出現的時候,基底核就在習慣數據庫里搜,找到了對應的勝任行為,就開始執行。做完之后,獲得了獎賞,感覺很滿意,這個行為就被強化一次。下次線索再出現的時候再次用它。這樣,線索-行為-獎賞成為一個閉環,一個不斷強化的回路。
用這個模型來分析開篇說的計劃未果現象:
健身事項里,辦卡是啟動、行為、獎賞因素全有。但是健身行為卻沒有啟動因素,而且艱苦訓練后往往得到的是痛苦而非獎賞。聰明的健身教練會指導人先買必要的裝備,然后設定固定的訓練開始時間,這樣就把啟動要素設定了。
在進入訓練過程時,會把訓練任務限制在適當難度。尤其,在訓練到剛剛有好體驗的時候,結束訓練,讓人產生意猶未盡的期待感(獎賞)。
所以,想要養成或培養一個習慣,就需要把這三個要素都給湊齊。
比如,要訓練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定義一個“良好學習習慣”,比如PQ4R法——P(Preview):預習;Q(Question):預習后給自己提問自測,明確還存在的不理解之處;R1(Read)閱讀、R2(Reflect)思考、R3(Recite)背誦、R4(Review)復習。
這個學習過程,最關注的就是主動學習:提前主動預習、積極思考提問、學習聽講過程中給自己更高要求、主動總結與練習等。
這樣的學習習慣,全憑孩子的個人“喜好”,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需要進行習慣三要素拆解,進行個個擊破。
首先需要確保孩子良好學習習慣里的“勝任行為”。
為此,需要關注一下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做練習時遇到難題的應對策略、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有必要在平時里,一點一點地訓練,當然每次訓練也最好用獎賞強化進行鞏固。
第二步,需要把獎賞系統設計好。
為此,需要深入了解自家孩子的特點。比如,蓋瑞·查普曼有一本《愛的五種語言》,提出不同人對于獎勵強化的五種類型差異:肯定的語言(積極的語言鼓勵對方)、精心的時刻(一起專注做一件事,給彼此全部的注意力)、禮物(用禮物來表達愛意)、服務行為(做孩子想要你做的事,通過服務使TA高興,表達你的愛)、身體接觸(拉手、擁抱、親吻)。
同時,考慮到孩子的年齡階段,被認可、給予特定權利、允許與朋友聚會等也可以成為獎勵因素。
作為家長,有必要細致盤點一下自家孩子的獎勵愛好庫,這樣就可以在積極行為出來時,進行及時而有效的強化。
第三步,就是設計好啟動線索。
對于啟動線索,籠統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時間,第二種,地點。這兩種很好理解,習慣往往是和時間、地點綁定在一起的。孩子放學回來頭三件事做什么,睡前最后三件事做什么,基本都是固定的,不需要來回考慮,因為時間和地點給了你足夠的線索。第三種是情緒狀態。無聊的時候做點什么,壓力大的時候做點什么,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習慣。
比如,孩子原來的習慣是一回家(時間)就躺沙發、開手機刷視頻。這個過程是他原有的一個習慣回路。這時就需要約定一個時間,比如躺游一刻鐘,就回書桌。
這時,就需要養成回家就定時鐘的線索習慣,同時強化書桌這個地點啟動線索。就是只要坐在書桌前,就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休息、放松就離開書桌,讓書桌這個啟動線索具有功能唯一性。
坐到書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列計劃,為此可以專門設置一個小白板作為提醒。計劃列完后,可以用番茄時間法,即全身心投入25分鐘,強制休息(離開書桌)5分鐘。這樣,這5分鐘的休息就成為一個小的獎賞強化。所以,即使25分鐘時依然靈感豐富,也要強制休息。
每一項作業完成,就在任務清單上打勾,這也是一種“完成”的獎賞強化。
所有的作業完成后,家長可以打開強化庫,給孩子隨機地提供一些激勵強化,比如一顆棒棒糖、一次合作游戲、一個小禮物等等。
注意,獎勵最好不要固定,因為固定的強化很容易讓人適應而失去強化效應。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重復、回路強化,一個好習慣就形成了啦。
以往我們培養好習慣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經常只盯著行為這個要素。事實上,對于習慣養成來說,行為很可能恰恰是三要素當中最不重要的那個。比如良好學習習慣,閱讀、提問這些學習行為本身并不難,關鍵是你能不能給這個行為找到合適的線索和獎賞。
當一個系列行動交給基底核的時候,說明習慣已經養成了。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重復。原則上,一個行為習慣(比如寫日記、整理家務)養成需要至少30天;養成身體習慣(比如減肥、早睡早起)需要至少90天的堅持;養成思維習慣(比如創意思維、積極思考等)至少需要一年間。
有了這個習慣三要素和三類習慣重復時間指標,作為家長就需要做好自己的規劃。千萬別想著自己閑庭信步間就能培養出一個“自驅完美”型孩子。甚至,你這樣懶惰的想法,可能孩子學起來更快。
作為家長,行動起來吧:
第一步:問問自己都想讓自己孩子擁有哪些好習慣,并把這些習慣分類為行為的、身體的、思維的。這樣,你就能大致有個時間周期判斷,確定自己的投入時間。
立即就在評論區里寫下自己的“好習慣”期待吧,讓培養好習慣的習慣,有一個啟動點。
第二步:盤點對孩子來說是獎賞的強化物清單。
第三步:把每個習慣的行為分解出來,然后完成對分解動作的勝任訓練。同時進行適當啟動線索的設計。
讓我們一起,用科學的真愛,來養孩子、教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