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教育的起始階段。
幾次教學活動和偶爾練習,對于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技能和良好行為習慣形成與提升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我們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多種途徑和措施,為他們提供更多行為習慣養成的時間與空間。
一、發揮表示的作用
我們在幼兒活動所到之處均設置了行為要求標識,讓環境“說話”,即時提示幼兒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
1. 地面標識
如洗手間的地上貼有可愛的小腳丫,幼兒站到小腳丫上等待洗手、如廁;
集體活動時,為了讓小椅子擺成圓弧形或站隊呈圓形,我們在教室的地面上用白色即時貼貼了一個大圓圈,不用教師指揮,孩子們很快就能完成。
2. 桌面標識
在桌上貼有孩子們的照片,便于幼兒識別自己的座位;
在桌腿上貼上一朵小花,孩子往桌子下推小椅子時,和小花做朋友,使桌子、椅子擺放整齊有序。
3. 墻上標識
我們將洗手、穿衣、穿鞋的正確步驟與方法都用相機拍成照片,按先后順序排列粘貼在墻上,并且按照圖片上的方法,示范講解給孩子們聽。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醒孩子們按照圖片提示去做,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高,同時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4. 櫥柜標識
在班級鞋櫥、毛巾架、水杯櫥上貼上幼兒的照片,讓孩子對應取放。
幼兒玩玩具時常會亂放,我們用即時貼剪出不同的形狀,如花形、心形、葉形、星形、月形,對應貼在玩具筐和櫥柜上,由于標識明確,非常利于孩子物歸原處。
二、學習方式多樣
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對即將接觸到的習慣養成方式充滿新鮮感。
1. 游戲式學習
可以設計游戲,幫助幼兒學習生活自理的相關技能。
如游戲“喂瓶娃娃吃飯”,學習調羹的使用;
游戲“給布娃娃穿衣”,練習系扣子:
游戲“蛋寶寶出來吧”,學習剝雞蛋殼……
就是這些游戲,幫助幼兒學會了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2. 兒歌式學習
用形象生動的兒歌進行各項生活技能的培養。
如疊衣兒歌“衣服放平準備好,領口朝前對我笑,先關一扇門,再關一扇門,兩個衣袖抱一抱,衣領向前彎彎腰”;
漱口歌“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頭,閉上嘴,咕嚕咕嚕吐出水”;
穿褲子兒歌“兩只小腳鉆呀鉆,好像火車鉆山洞,嗚嗚嗚——兩列火車出來了”。
這些兒歌,幫助幼兒掌握了疊衣服、漱口、穿褲子的技能。
3. 大小互動式學習
可以請中班、大班的幼兒,在小班的弟弟妹妹面前做示范,教小班幼兒洗手:先把手浸濕,再擦肥皂……在幫助小班幼兒洗手的過程中,中班、大班的幼兒也把手洗得干干凈凈了。
這種混齡教育活動對每個層面的幼兒都有不同的功能,不僅使小班幼兒有了學習的榜樣,也使中班、大班幼兒有了鞭策的力量。
4. 專題式學習
設計一些專題性的學習活動,幫助幼兒學習特定的生活技能。
如活動課“小腳小鞋碰一碰”,以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學會穿鞋;
活動課“睡覺有個好習慣”,幼兒通過對比觀察,能區分哪些睡眠姿勢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掌握睡覺的正確姿勢,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活動課“瓜瓜吃瓜”.以故事的形式來讓幼兒了解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保持環境衛生;
活動課“不尿褲子的小豬”,則借助情境教學,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
三、家園形成合力
如果沒有家庭的配合,幼兒生活自理和行為習慣教育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完全無效果。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介紹家庭養成教育的方式方法;請家長參與班級活動,讓家長真實了解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水平和行為習慣,使家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