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這件事兒,其實挺復雜。
一個孩子聽話與否,首先是出于遺傳因素和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受到學校、老師和社會的影響。
如果說,學齡前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家庭的潛移默化,那么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父母,無疑有責任和義務,承擔起孩子的教導和養育責任。
只可惜,很多父母雖然已經成家立業,擁有了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其作為父母的資格和水平,從未得到現實生活的考驗。
1、“棍棒教育”無用。
誰都知道打孩子不對,也不好。
但總有很多家長,奉行和提倡著“棍棒教育”,以為只要自己夠兇夠狠,孩子就會乖乖地聽自己講話。
可是,每當孩子犯了錯,有些父母情不自禁地行使起打罵責罰的“特權”,惹得孩子大哭大喊,痛哭流涕,作為父母盡管于心不忍,也只能硬著心腸對其聲色俱厲。這樣的教育,其實并不能孩子知錯認錯,反而只是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份苦澀難言的委屈。
如果孩子不學習,家長就打罵,孩子會心甘情愿地去學習嗎?
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就打罵,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按照家長的意愿去說話做事嗎?
如果孩子不努力,家長就打罵,孩子能堅持不懈、百折不回地去追求夢想嗎?
顯然不能!
既然所謂的“棍棒教育”并不能改變一個孩子的習慣、性格和追求,那么父母打孩子,除了傷害、淡漠和割裂彼此間的親子關系,根本就起不到家庭教育本該擁有的價值和意義。
那么我們打孩子,就完全是一廂情愿、毫無意義地對孩子的傷害,而不是教育。
2、“棍棒教育”有害。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身體和心理都處在急劇變化中,雖然趨于成熟,卻又充滿著迷茫和困惑。
而許多望子成龍的“虎媽狼爸”,相比寵溺嬌慣孩子的父母,雖然在表面上更加主動積極,但是在實質上,卻走向了“溺愛教育”的另一個極端。動輒喜歡打罵孩子的父母,其性格心理往往是暴躁、急切和不負責任的。在他們的眼里,似乎只要孩子乖巧聽話,時時事事按照成年人的指示去做,就能夠金榜題名、事業有成。
實際上,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鞭打”,從來都不會成為孩子前途和人生的“鞭策”,卻很容易成為他們樂觀性格和興趣的“減速帶”,使得他們的心里,滋生出無窮無盡的自卑、敏感和叛逆,而曾經秉持著“棍棒教育”觀念的父母,往往是事到臨頭,才感到后悔莫及。
所以說,不管是學齡前孩子,還是青春期孩子,都會“天性使然”地更喜歡鼓勵和關愛,而不是打罵和責罰。
如果父母善于運用和顏悅色、溫馨關愛,就能讓孩子自覺、自悟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那么父母又何必非要聲色俱厲、痛哭流涕地對孩子采取“棍棒教育” 呢?再說了,想讓孩子更有出息,在同齡學生之間出類拔萃,不一定也沒必要非要采用超前、苛刻和打罵的教育方式。
對于聰明、開明和睿智的父母來說,關愛、鼓勵和安慰,會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而責罵、棍棒和拳腳,只會把孩子推到人際關系和正常溝通、情緒崩潰的邊緣,有百害而無一利。
3、“棍棒教育”應舍棄。
曾經有個孩子,因為喜歡玩手機和打游戲,被父母送到了“勵志青少年成長輔導中心”,想要通過強制、棍棒和戒斷的方式,讓孩子失去對手機和游戲的興趣,轉而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讀書學習這樣的“正道”上。但是,所謂的“輔導中心”,經過父母“默許”,對孩子們強制采用各種管束措施,使得孩子的情緒心理不堪受辱,最終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
作為家長,只能是追悔莫及。
所謂的“棍棒教育”就是如此,成年人從自己的想法、觀念和方式著手,想要管好孩子那是天方夜譚。正確的家庭教育,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更不能脫離溫和、關愛和人性化的引導鼓勵。
也就是說,教育,雖然不是一絲不茍、嚴絲合縫的科研項目,但是教育孩子,卻是一項需要尊重客觀規律,講究策略、方式和感情的“人文藝術”。
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和老師都要懂得順應孩子的心意和需求,適時地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打著“溺愛教育”或“棍棒教育”的幌子,忽視和漠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不惜以傷害孩子的方式,來換取所謂更加美好遠大的前途。
科學教育,更需要父母多一些發自內心的尊重,讓孩子感受到更為自由快樂的生活。
而“棍棒教育”,作為“科學教育”的對立面,需要的是舍棄,而不是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