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好動坐不住應該怎么辦(孩子上課坐不住小動作多怎么糾正)
最近女兒班里老師說有幾個男生太調皮了,特別是有個男生,上課時一點也坐不住,上課沒幾分鐘就開始轉身和旁邊的同學說話。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有一次,他甚至走到前排同學那里向人家要鉛筆。上課時候還喜歡切橡皮玩,一整塊大橡皮,都被分散成了幾小塊。
其實,像上面事例中孩子好動的情況,在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經常在媽媽群里看到一些媽媽吐槽的聲音:“我兒子一會兒也閑不住,不是在桌子底下鉆來鉆去,就是在地上打滾”、“看書時注意力總是不集中,一會兒就走神了”。
對于好動的孩子來說,坐不住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有些孩子卻似乎好動過了頭,以至于上課不專心,甚至擾亂課堂秩序,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如果孩子一直好動下去,在學習上勢必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對于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做出積極的引導。
孩子好動,是好還是壞?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活潑好動的天性會讓孩子充分發展身體運動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這對孩子的早期身體發展和智力發展均有好處。
在孩子兩歲之前,活潑好動的孩子一般會比安靜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有優勢。
有的父母把孩子好動視為不老實,調皮,不遵守紀律,對好動的孩子加以種種限制。這種做法是違背兒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動,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現。
好動的孩子有超強的交際能力,可以幫助他們結交到有利的人脈和資源,更快地取得成功。
所以,父母不要覺得好動的孩子很不好,他們也是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呢。
對于活潑好動的孩子,安靜不下來,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如果父母能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活動,那么既能維持孩子活動好動的天性,也能做到專注和注意力集中。
孩子好動的原因
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如果活潑好動,甚至注意力不集中,絕大多數是成長的正常表現。但對于學齡兒童而言,孩子好動還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1、年齡的特點
孩子在六七歲之前都是以玩為主,可進入一年級后,就要以學習為主了。對孩子來說,這需要一個過程。
而六七歲的孩子非常喜歡活動,如果強迫他們在一個地方連續坐20分鐘以上,孩子是不愿意的。就導致了孩子坐不住。
2、孩子屬于觸覺型
這樣的孩子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都無法安靜地坐下來,因為他需要利用大肌肉的肢體運動來作為學習的主要渠道。
3、注意力不集中
六七歲的孩子注意力有限,最多只能集中15~20分鐘,所以,常常會在課堂上出現不專心的現象。
同樣,如果讓孩子集中精力做一個小時的作業,恐怕很多孩子不能堅持下來,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寫一會作業就開始做小動作。
4、正在做的事很無聊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認真學習,其實,孩子不是不認真學,他在那動來動去,其中的原因就是學習任務太枯燥。孩子如果不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那么他就會無法獲得新的挑戰,很容易分心,一分心就容易好動起來。
改善孩子好動,父母這樣做
了解了孩子好動的原因,接下來就該“對癥下藥”,幫助孩子遠離好動。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孩子的“好動”問題:
1、訓練孩子的注意力
為了減少孩子的好動,父母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學會在安靜的環境中做事。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畫畫、閱讀、運動等。一開始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再逐漸加長時間。
平時多帶孩子去博物館等比較安靜的地方,讓孩子學會在安靜的氛圍中集中注意力。
2、用游戲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平時可以跟孩子多玩游戲,鍛煉孩子的自控力,比如“木頭人”,如果孩子忍不住動了,就屬于犯規,接受懲罰。
3、重視孩子寫作業時間
孩子在家寫作業時表現如何,課堂上也會有同樣的表現。如果孩子在家寫作業十分專注,不亂動、不分心,并且每天做完作業后再玩,這就說明孩子在課堂上也是這樣的。
所以,在孩子寫作業時,父母要給孩子創造足夠安靜的環境,多加觀察孩子這段時間寫作業的表現。
4、帶孩子多運動
既然孩子喜歡動,那就從“動”開始。好動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不妨帶著孩子多“動”起來。比如玩平衡木、蹦床等,讓孩子釋放“能量”。這樣不但消耗了孩子的精力,也促進了運動能力發展。
寄語:
好動并不是什么缺點,但是孩子安靜也不能說就是優點。如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型的,這種行為還會幫助孩子產生很豐富的想象力。但是一旦發現孩子不只是好動,父母就要引起注意了,盡早地幫助孩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