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與行】
作者:樓葉通(杭州市行知小學校長)
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帶來全社會對自身行為習慣的反省。教育界也有機會從這次疫情發生以及防治過程中受到觸動,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責任和使命。
●反思教育缺失,重塑行為習慣教育
當前教育存在著重要的結構性缺失:重意識教育,輕潛能教育、自然教育;重知識的教授,輕實踐、探究、體驗的學習;重正式的課程學習,輕非正式的實踐學習、自主學習。
其實,表面上的結構失衡,實際是內在對于學習品質的輕視。而行為習慣養成正是學習品質中的高價值要素,當前教育中恰恰缺乏行為習慣教育的體系化構成。
當前,要針對之前的缺失有所補救,就要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做到:堅持德育為先,深化行為習慣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成為社會中行為文明的高素質成員;堅持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發展好每位學生;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行為習慣教育應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跟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立足于實踐,建構知識與生活能力的連通,培養全面且個性發展的兒童青少年。因此,行為習慣教育在學校不應該斷線。
●從生活教育中學會良好生活
兒童的行為習慣教育,應該繼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落實“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哲學,并致力于搭建學科與生活經驗的連貫,建構知識與生活能力的連通,從而培養他們發現知識、學會生活的能力。
兒童的行為習慣教育,要立足于強化他們的習慣實踐、習慣體驗和習慣反省。實現兒童行為習慣教育的最優化,就必須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從封閉的習慣教學轉向開放的社會活動,從關注習慣認知轉向注重實際生活體驗,從強調習慣認知能力轉向注重習慣踐行能力,最終培養“健康、快樂的兒童,負責任、有愛心的兒童,動手動腦、有創意的兒童”。
兒童行為習慣實踐活動應以課程為支點,實現從封閉的習慣教育轉向開放的社會活動。根據學科及活動的邏輯關系,其課程架構可歸納為五大內容領域即——德、智、體、美、勞。圍繞兒童行為習慣培養,要落實的目標是六大品質:愛心、責任、勇氣、尊重、誠信、勤奮。
●探索系統課程培育良好行為習慣
學校應該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基礎性課程的同時,積極探索和開發學校的拓展性課程、實踐性課程以及創新性課程,不斷豐富學校課程門類,以滿足每個學生參與各類學習活動的要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豐富、快樂的校園生活,作為其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生動土壤。
基礎性課程應注重對學生學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突出教學的有效性。結合兒童全面發展的目標,學校要對原有的基礎性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處理。
拓展性課程群是指基于兒童本能對生活中現象和信息的處理和分析,從而培養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能力的過程,這需要以各種體驗類課程為載體,幫助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時構建起自己初步的行為價值判斷、認知選擇、認可堅持,從而形成有效的自覺習慣。
實踐性課程建設目標為結合教材文本,挖掘校內外教學資源,確立探究主題,展開主題實踐活動。并以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導向,旨在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會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團結協作、服務社會的意識能力、行為能力、習慣能力。
創新性課程群以發展兒童優質潛能為著力點,主要構建培養學生可延展性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系列精品課程,進一步打造發揮兒童優質潛能、打牢行為習慣根底的作用。
為落實兒童群體和個體道德體驗,從而將習慣認知轉向實際生活行為,習慣體驗和習慣反省的教學就有其必要價值。可以圍繞兒童生活能力點,開展“閱讀、鍛煉、紀律、課間、用餐、衛生”這六大項目的群體評價活動,圍繞愛心、責任、勇氣、尊重、誠信、勤奮六大品質,從強調習慣認知能力轉向注重習慣踐行為能力,全力為每個孩子塑造健康、禮儀、人文、科學、藝術及實踐等六大生活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從而良性塑造兒童行為習慣,不斷提升學生個性品質。
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具有生活價值的教育,強調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生活的過程,是一種提高生活能力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塑形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預期將有效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也相應提升我們整個社會生活的品質,這正是教育所應該也能夠追求并實現的目標。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8日15版)